邂逅历史的呼吸
2025年05月23日
字数:1194
版次:04
春末的京北,山梨花开得正盛。驱车前往怀柔西北的箭扣长城,沿途岩壁上斜逸出的梨树枝桠,如素衣女子凭栏远眺,为这段以险著称的明代边墙平添几分柔婉。
箭扣长城位于京郊怀柔区西北方向,是明代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海拔1141米,依山就势,在险峰断崖之上更显雄奇险要。从牛犄角边、南大楼、鬼门关、箭扣梁、东西缩脖楼、东西油篓顶、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九眼楼、北京结到望京楼,绵延不断。墙体以大块的白云岩建造,与周围的秀美景色对比分明,十分醒目。当地向导提醒:箭扣部分路段风化严重,需跟随专业团队攀登,最佳观赏期为4月至5月,梨花与山桃竞放时。
整段城墙沿燕山褶皱攀援,从牛犄角边起步,经南大楼、鬼门关、箭扣梁,至东西缩脖楼、将军守关,险峰断崖间残垣蜿蜒。行至驴友起名的“小布达拉宫”段,敌楼群依山层叠,墙体残损处可见明代“文字砖”铭文,斑驳字迹似在低语戍边往事。白云岩砌筑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青灰,与漫山梨白对比分明,如一幅未干的水墨。
初登箭扣,山路崎岖却春意盎然。野杏花从石缝中探出,触手可及的粉白与远处苍黑城垣形成奇诡对照。攀过“三十八蹬”险阶——近乎垂直的三十八级石阶需手脚并用,方知古人戍边之艰——终于抵达镇北楼。经过攀爬的友人,鞋子上有了尘土,冲锋衣也不再那么板正。与刚刚在山脚下叽叽喳喳的情景不同,每个人都很沉默。我发现,小团队出奇的友爱,手牵着手,帮衬着背着行囊。也许是箭扣长城的险峻让我们愈发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下团结的重要性。行至镇北楼,指尖抚过斑驳砖石,一道寸许深的凹痕赫然入目。“这是万历年间蒙古骑兵流矢所伤。”同行老者轻叩墙砖,四百年前的箭啸仿佛穿透时空——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戍卒倚着垛口,将箭簇射进历史的肌理。
从镇北楼西行,便是“擦边过”崖壁。最窄处仅容半足,贴壁侧行时山风猎猎,脚下云雾翻涌如渊。戚继光督修蓟镇长城时,曾以“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蓟门述》)铭志。越过崖壁,登临鹰飞倒仰,但见残垣如龙脊腾空,九眼楼的拱券刺破云霭,恰似一道凝固的闪电劈开山脊。春日暖阳为敌楼镀上碎金,砖缝中的野梨花与青苔交织,仿佛历史与自然的低语。
从山海关的惊涛到嘉峪关的孤烟,这道横贯中国北部的脊梁,本就是青砖与热血写就的史诗。幽州台上的陈子昂、居庸关前的于谦、古北口的二十九军(注:1933年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以大刀队浴血抗击日军,死守古北口防线),他们的精魂熔铸在每一块城砖里。即便岁月蚀出裂痕,但正如八达岭与慕田峪的烽燧遥相呼应,断裂的城墙始终在华夏血脉中绵延。
暮色漫过司马台时,最后一缕余晖掠过九眼楼的残窗。山脚村庄炊烟袅袅,与长城上空盘旋的苍鹰构成千年的长卷。返回途中,我将一枝梨花轻放在坍塌的敌楼旁,或许来年春天,它会从砖缝中再度绽放——如同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戍边人,以另一种方式独白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
箭扣长城位于京郊怀柔区西北方向,是明代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海拔1141米,依山就势,在险峰断崖之上更显雄奇险要。从牛犄角边、南大楼、鬼门关、箭扣梁、东西缩脖楼、东西油篓顶、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九眼楼、北京结到望京楼,绵延不断。墙体以大块的白云岩建造,与周围的秀美景色对比分明,十分醒目。当地向导提醒:箭扣部分路段风化严重,需跟随专业团队攀登,最佳观赏期为4月至5月,梨花与山桃竞放时。
整段城墙沿燕山褶皱攀援,从牛犄角边起步,经南大楼、鬼门关、箭扣梁,至东西缩脖楼、将军守关,险峰断崖间残垣蜿蜒。行至驴友起名的“小布达拉宫”段,敌楼群依山层叠,墙体残损处可见明代“文字砖”铭文,斑驳字迹似在低语戍边往事。白云岩砌筑的墙体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青灰,与漫山梨白对比分明,如一幅未干的水墨。
初登箭扣,山路崎岖却春意盎然。野杏花从石缝中探出,触手可及的粉白与远处苍黑城垣形成奇诡对照。攀过“三十八蹬”险阶——近乎垂直的三十八级石阶需手脚并用,方知古人戍边之艰——终于抵达镇北楼。经过攀爬的友人,鞋子上有了尘土,冲锋衣也不再那么板正。与刚刚在山脚下叽叽喳喳的情景不同,每个人都很沉默。我发现,小团队出奇的友爱,手牵着手,帮衬着背着行囊。也许是箭扣长城的险峻让我们愈发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下团结的重要性。行至镇北楼,指尖抚过斑驳砖石,一道寸许深的凹痕赫然入目。“这是万历年间蒙古骑兵流矢所伤。”同行老者轻叩墙砖,四百年前的箭啸仿佛穿透时空——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戍卒倚着垛口,将箭簇射进历史的肌理。
从镇北楼西行,便是“擦边过”崖壁。最窄处仅容半足,贴壁侧行时山风猎猎,脚下云雾翻涌如渊。戚继光督修蓟镇长城时,曾以“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蓟门述》)铭志。越过崖壁,登临鹰飞倒仰,但见残垣如龙脊腾空,九眼楼的拱券刺破云霭,恰似一道凝固的闪电劈开山脊。春日暖阳为敌楼镀上碎金,砖缝中的野梨花与青苔交织,仿佛历史与自然的低语。
从山海关的惊涛到嘉峪关的孤烟,这道横贯中国北部的脊梁,本就是青砖与热血写就的史诗。幽州台上的陈子昂、居庸关前的于谦、古北口的二十九军(注:1933年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以大刀队浴血抗击日军,死守古北口防线),他们的精魂熔铸在每一块城砖里。即便岁月蚀出裂痕,但正如八达岭与慕田峪的烽燧遥相呼应,断裂的城墙始终在华夏血脉中绵延。
暮色漫过司马台时,最后一缕余晖掠过九眼楼的残窗。山脚村庄炊烟袅袅,与长城上空盘旋的苍鹰构成千年的长卷。返回途中,我将一枝梨花轻放在坍塌的敌楼旁,或许来年春天,它会从砖缝中再度绽放——如同那些消逝在历史中的戍边人,以另一种方式独白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