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铁路“创客”的破冰之路
——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西创宁东铁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永平
本报记者 吴 薇
2025年05月14日
字数:2472
版次:02

  “嗡——”随着一台除雪设备重新发出有力的轰鸣声,西部创业宁东铁路公司机辆段检修车间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设备响应速度提升40%,操作失误率下降20%,启动成功率达80%!”车间主任刘永平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刻,凝聚着他和团队数日心血的12台曾被判定“死刑”的老旧除雪设备,在大家的妙手下重获新生。
  4月30日,当刘永平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时,往昔28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如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一一闪过。


从零开始的“逆袭”:临时工的技术突围


  1997年夏天,22岁的刘永平以一名临时工的身份成为宁东铁路公司前身——宁夏大古铁路公司的一名电工。简陋的车间、复杂的机车电路图,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望而却步,反而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他深知,从学校走进车间,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学习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起点。“刚开始连电路图都看不懂,师傅操作时我就像个木头桩子杵在旁边。”回忆起这段青涩的过往,刘永平不禁哑然失笑。
  不服输的刘永平开启了“拼命三郎”模式。白天,他跟着师傅在机车上摸爬滚打,拿着笔记本标注线路编号走向;夜晚,宿舍的灯光总是亮到凌晨,他抱着《电工原理》《电机学》《机车构造》等专业书籍反复钻研。他经常一个人拿着书,爬上机车,对着配件和电路反复核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再向师傅请教。有一次,他在机车上核对线路太过专注,竟忘记了时间,最后被锁在机车大库里过了一夜。
  在学习的道路上,刘永平从未停下脚步。2000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颁发的机电一体化大专毕业证;2002年4月转正;2016年,又取得了石家庄铁道大学车辆工程本科学历。此外,他还先后考取电工高级技师、高级车工等技能证书。这些学历和证书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持,也是他从普通临时工向技术能手蜕变的有力见证。


以小博大的“创效密码”:智慧让每一分钱都发光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刘永平开始在铁路设备维护与技术革新领域崭露头角。2006年,宁东铁路机车转型内燃机车。面对全新的技术领域,他迎难而上,一头扎进内燃机车电机电器知识的学习中。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机车构造和检修技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机车的整体构造和检修知识,更在内燃机车电器维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9年寒冬的一次抢修,成为刘永平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正值春节,一台机车主电路突发故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围在图纸前也束手无策。工装上结满冰碴的刘永平突然开口:“能不能试试跨接线路,短接一部分电机控制电路,找到电机电路断点所在?”说出这番话时,他早已在机车地沟里拿着万用表,逐个节点仔细排查,认真检查了机车电机的电路走向,并初步判断出了故障所在。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这个年轻小伙仅用两个小时就找到了继电器触点氧化的问题,赶在晨曦前成功让机车重新轰鸣运转。那一天,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技术的魅力,也仿佛找到了打开技术创新之门的钥匙。
  2013年,刘永平通过公开竞聘,担任公司机车车辆检修专责。新的岗位赋予了他更大的责任,也为他的创新之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深入研究内燃机车、铁路车辆检修管理技术,针对内燃机车音视频装置视频丢失问题,提出“一主一备”技术改造方案。这项改造不仅大大减少了音视频丢失问题,还为他赢得了公司“五小创新个人”的称号。
  2018年3月,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刘永平创新工作室”,从此,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创新不是砸钱换设备,而是用智慧唤醒沉睡的资产。”刘永平指着荣誉柜里的“修旧利废创新榜”,如数家珍:发明远程黄油加注机,让工作效率提升3倍;给内燃机车加装冷却风扇测速装置和防燃油飞溅隔离装置,年节省维修费用18.7万元;发明的列车安全智能控制装置,在信号盲区筑起“安全护栏”,降低列车脱轨风险,年节约成本180余万元,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自主研发的机车远程智能控制装置,实现调车列远程智能“动、静、变”的全要素管控,有效解决了调车作业中的诸多难题……
  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刘永平对铁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匠心传承:点亮更多人的创新梦想


  今年3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暗夜的沉寂。电话那头乘务员带着急促颤抖的声音:“刘主任,5662机车突然主回路‘接地’,微机报警功率封锁,无牵引力,马上要趴窝了,怎么办?”刘永平瞬间从睡梦中惊醒,大脑快速思考并指导乘务员:“先转换接地开关至接地位,再将励磁开关置励磁二位,进行甩电机试验。”在刘永平的指导下,故障很快得到排除,机车重新轰鸣着驶入夜色之中,而此时墙上的时钟已指向凌晨3时。这样的“急诊”,刘永平已记不清楚“接诊”过多少次了。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技术能手,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刘永平深知,创新的火种需要传递。
  在车间里,刘永平的“移动课堂”总是最受欢迎。无论是午休时间还是下班后,只要有人请教,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耐心讲解。“刘主任就像一本活教材,跟着他不仅能学到技术,更能学到永不放弃的精神。”公司岗位技术能手樊恒感慨道。
  多年来,在刘永平的带动下,车间形成了学业务、钻业务、比业务的浓厚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共培养技师1人、高级工9人、中级工27人、岗位技术能手10余名。
  28年的坚守,刘永平从一名临时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百名能手称号、自治区首届“塞上工匠”提名人选、自治区劳动模范等10余项荣誉,发表6篇学术论文,主持6个研发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面对诸多荣誉,刘永平总是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在他看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用技术守护铁路安全、用创新为企业创造效益、用匠心点亮更多人的梦想。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