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电力贵州公司龙开韩:未来已来 风光正好
2025年05月07日
字数:1228
版次:04
“控股装机容量41143.2兆瓦,全部为可再生能源,其中风电控股装机容量30408.77兆瓦,光伏控股装机容量10698.33兆瓦。”2025年3月31日,在龙源电力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我激动地按下相机快门,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回顾入职以来公司的变迁,我不禁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由衷赞叹。
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家门口的山路上蜿蜒而行,过不了多少天,山巅上就矗立起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
2019年,我怀着对绿色能源的美好憧憬入职龙源电力贵州公司梅花山风电场,开始了自己的“追风之旅”。
从第一张工作票到更换大部件,从场站运检到工程建设,我和同事们在高低起伏的乌蒙山区上下求索,在挥洒青春汗水的同时,逐渐感受到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逐渐渗透新能源生产的方方面面。龙源电力构建的生产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作业行为规范、设备健康管理、自然灾害预警的三维防护网,让我们的工具箱里不仅只有扳手和螺丝刀,还有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数据分析系统。
随着区域维保中心模式的全面推行,我走出了梅花山风电场,在马摆大山、幺站各场站之间来回忙碌,并参与新风电场建设。随着一台台大型智能化机组崛起和振动预警、自动消防装置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贵州公司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作为风电人的我,内心收获感满满。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2024年,我和同事时常在央视媒体上看到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漠光伏电站的画面,万亩蓝海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湛蓝如洗,十分震撼。更为精妙的是,光伏板一面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绿色电力,一面守护板下植被生长。那一刻我如梦初醒,原来新能源不仅可以“守护”绿水青山,还可以“创造”绿水青山。
“开韩,这里太壮观了,听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也在这里安了家。”透过同事的视频直播,我仿佛身临其境。当梦想照进沙海,塞外大漠变身“小江南”,一幅壮美的“绿色能源+生态绿洲”画卷徐徐展开。
最近,我作为摄影师还有幸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新纪元的开启。
2025年1月,我来到彩霞满天的黄海之滨,在江苏南通如东海上风电场目睹了我国首套全国产自主化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龙源电力“国能海测1号”首航投运。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艘长约18米的红底白舱无人驾驶船缓缓驶出,通过搭载的水下机器人实现海缆状态的智能检测,相比传统人工检测效率和精度均提升10倍以上,补齐了海上风电智能化运维的一块短板。
由于我们一行人的强烈好奇心,“船主”邀请我们上船近距离体验。坐在“国能海测1号”上徜徉蓝海,我不禁想起在梅花山风电场的岁月。有一次,风电场出现跳闸故障,大家冒着雨开展线路巡视,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因雷击发生的线路故障点。而现在,茫茫大海中的风电巡检工作已经实现了无人化。
从乌蒙山巅到黄海之滨,从侗寨青年到新能源浪潮的见证者,我有幸参与到祖国绿色能源革命的壮阔征程中。面向未来,我与龙源电力的故事还将继续,风机为笔、光伏为墨,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国能好“风光”。
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家门口的山路上蜿蜒而行,过不了多少天,山巅上就矗立起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
2019年,我怀着对绿色能源的美好憧憬入职龙源电力贵州公司梅花山风电场,开始了自己的“追风之旅”。
从第一张工作票到更换大部件,从场站运检到工程建设,我和同事们在高低起伏的乌蒙山区上下求索,在挥洒青春汗水的同时,逐渐感受到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逐渐渗透新能源生产的方方面面。龙源电力构建的生产数字化平台形成了作业行为规范、设备健康管理、自然灾害预警的三维防护网,让我们的工具箱里不仅只有扳手和螺丝刀,还有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数据分析系统。
随着区域维保中心模式的全面推行,我走出了梅花山风电场,在马摆大山、幺站各场站之间来回忙碌,并参与新风电场建设。随着一台台大型智能化机组崛起和振动预警、自动消防装置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贵州公司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作为风电人的我,内心收获感满满。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2024年,我和同事时常在央视媒体上看到龙源电力宁夏腾格里沙漠光伏电站的画面,万亩蓝海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湛蓝如洗,十分震撼。更为精妙的是,光伏板一面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绿色电力,一面守护板下植被生长。那一刻我如梦初醒,原来新能源不仅可以“守护”绿水青山,还可以“创造”绿水青山。
“开韩,这里太壮观了,听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也在这里安了家。”透过同事的视频直播,我仿佛身临其境。当梦想照进沙海,塞外大漠变身“小江南”,一幅壮美的“绿色能源+生态绿洲”画卷徐徐展开。
最近,我作为摄影师还有幸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新纪元的开启。
2025年1月,我来到彩霞满天的黄海之滨,在江苏南通如东海上风电场目睹了我国首套全国产自主化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龙源电力“国能海测1号”首航投运。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艘长约18米的红底白舱无人驾驶船缓缓驶出,通过搭载的水下机器人实现海缆状态的智能检测,相比传统人工检测效率和精度均提升10倍以上,补齐了海上风电智能化运维的一块短板。
由于我们一行人的强烈好奇心,“船主”邀请我们上船近距离体验。坐在“国能海测1号”上徜徉蓝海,我不禁想起在梅花山风电场的岁月。有一次,风电场出现跳闸故障,大家冒着雨开展线路巡视,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因雷击发生的线路故障点。而现在,茫茫大海中的风电巡检工作已经实现了无人化。
从乌蒙山巅到黄海之滨,从侗寨青年到新能源浪潮的见证者,我有幸参与到祖国绿色能源革命的壮阔征程中。面向未来,我与龙源电力的故事还将继续,风机为笔、光伏为墨,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国能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