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宁夏煤业红柳矿位文帅:跨越千里抽穗拔节
2025年05月07日
字数:1327
版次:04
  晨风掠过红褐色的岩层,卷起细碎的沙砾轻打在我的安全帽上。远处运煤专列正穿越戈壁,像一条黑色的绸带蜿蜒在朝阳里。我下意识握紧手中的相机,用快门定格下这座塞上煤都的晨曦。
  从繁花似锦的魔都,到西北戈壁的矿山,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奔赴,让我的青春在宁夏煤业公司红柳矿抽穗拔节。
  2024年7月,我拖着行李箱站在红柳矿的大门前,看着远处高耸的井架和忙碌的运输车辆,心中既有对未来的忐忑,也有对职业生涯的憧憬。年少轻狂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煤炭行业产生交集,但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我成为了红柳矿组宣科的一名党建干事。入职初期的集体军训和岗前培训,让我猛然间有种回到校园的错愕感,虽然身处在戈壁,但是矿区食堂、宿舍、文体中心等设施的完善竟让我觉得像在学校般舒适和满足。几乎是无缝衔接的过渡,让我深刻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16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毕业生,在烈日下站军姿、练正步,汗水浇灌出战友般的情谊。作为班长,我带着大家整理培训心得、策划文体活动,从陌生到默契,我们像齿轮一样咬合,渐渐融入宁煤的脉搏。
  师傅常说:“煤矿人的青春是扎根在巷道里的。”那时的我似懂非懂,直到第一次穿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跟随前辈踏入井下,矿井的智能化建设让我大为震撼,工作面智能终端的蓝光与安全帽的警示灯交相闪烁,实时数据在防爆手机屏幕上流动,在现代化采煤机的轰鸣声里,我仿佛触摸到了新时代矿工青春的温度。师傅告诉我:“10年前,这里还是人拉肩扛;如今,我们靠的是‘数字大脑’。”这些场景颠覆了我对煤矿“苦脏累”的刻板印象,也让我意识到,宣传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记录,更是传递这份变革的力量。
  在组宣科,我从拍摄照片、编辑文稿起步,逐渐独立承担起企业文化宣贯、矿区新闻报道等任务。记得第一次独立撰写新闻稿件时,面对“智能辅助运输系统”“云边协同架构”等专业术语我手足无措,师傅看后递给我一沓资料并笑着说:“下井多看、多问、多感受。”于是,我跟着技术员下到立井提升车间,记录“电梯式”管理模式如何节约电费;在辅助运输调度室,见证“滴滴打车”式智能约车系统如何提升效率……每一次深入一线都是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层理解,也是对“责任”二字的重新定义。
  如果说智能化是矿井的“硬实力”,那么这里的人情味便是最温暖的“软实力”。初来红柳矿时,我不仅缺乏经验,也对这里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第一次拍摄井下工作面照片时,我把握不好拍摄角度,师傅不厌其烦地演示,手把手教授我方法;在一次重要会议筹备的通知撰写中,我漏掉了关键议程,同科室的王哥耐心帮我核对;有一次紧急任务落到经验不足的我身上,同事杨姐加班加点给予我支持和帮助;平时生活中,科室里的每个人都会经常问我有哪些困难和疑惑,总是笑着给我建议和指导……这些点滴温暖,让我在陌生的塞北找到了归属感。
  有人问我:“你一个文科生,为何选择把青春‘种’在煤矿?”我指着灯火通明的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坚定地回答道:“你看那交织的数据流多像黄浦江的霓虹,综采面的记忆截割轨迹恰似外滩的建筑曲线。上海教会我开放包容的胸怀,而红柳赋予了我向下扎根的力量。”工作之后我渐渐懂得,“五四”青年节不仅是纪念,更是宣言,在红柳矿的这片热土上,我的青春“刚刚好”,我们的奋斗正当时。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