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报国 矢志不渝
2025年05月06日
字数:2605
版次:03
劳动创造历史,奋斗成就梦想。无数劳动者以汗水浇灌热土,用双手铸就辉煌,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本报将在“学习时代楷模汲取榜样力量”栏目推出劳模系列报道,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4月2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华灯璀璨、气氛热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齐聚一堂,感受荣光。
宁夏煤业煤制油动力厂党委书记、厂长陈鹏程正是他们中的一位。他作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建设者,作为杰出宁煤人的代表登上了个人荣誉的最高领奖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描绘时代蓝图,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能源报国的路上创新创造、实干拼搏、奋发进取的信心。
然而,这原本应该并不是陈鹏程第一次到金色大厅。时光追溯到2023年5月,时任煤制油气化一厂二车间主任的陈鹏程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时正逢煤制油项目大检修,为确保安全检修,陈鹏程放弃了到北京领奖的机会,毅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当时陈鹏程坚定地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什么样的高光时刻都没有安全生产的关键时刻更重要。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我的高光时刻。”
正是这么一位劳动模范,正是这么一位技术骨干,正是这么一位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煤制油气化专家,19年如一日坚守在气化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能源报国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
做能源“航母”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4月28日17时许,在机场候机,准备从北京返回银川的陈鹏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深知劳动创造的价值,奋斗成就梦想。今后我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实干拼搏、创新创造的劲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带动身边更多的宁煤人立足岗位发光发热,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添砖加瓦。”
上世纪90年代,宁煤人率先开启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探索之路。但当时国外成熟技术的引进非常艰难,面对苛刻的谈判条件,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局面,全体煤制油化工人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把煤制油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信念。
2006年,大学毕业的陈鹏程成为立志要圆梦煤制油技术自主创新团队中的一员。从这以后,这位土家族的小伙子就与重庆的亲人聚少离多,扎根在苍茫的宁东大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陈鹏程暗下决心,立志要干好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号工程,做能源“航母”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当时,烯烃项目采用的进口GSP干煤粉气化装置,属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单试问题多、连试不合格,参与试车的中国技术人员十分着急,“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但供应商派来的“洋专家”却不以为意,屡屡否定中方技术人员的修改意见。
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陈鹏程没有气馁,坚定地说:“我们既然干了世界第一的装置,就要打破迷信,坚信自主创新。”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陈鹏程坚定了要走现代煤化工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他和同事不等不靠不要,深耕自主创新一线,终于提出了原创技改“中国方案”。疏松元件国产化、组合烧嘴自己改、工艺流程不断优化……自主进行改造后,气化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在一次次的技术实践中,陈鹏程本人也成为“神气”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
17年来,“神气”创新工作室实施技改优化项目110多项,解决了GSP点不了火、投不了煤、挂不了渣、不能长周期运行等瓶颈问题,这些国产化技术最终都应用到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神宁炉”的建设当中。陈鹏程参与“神宁炉”的技术攻关,形成长周期运行6大技改方向,完成6项重要改造,发表《GSP干煤粉气化技术的应用及优化》《劣质粉煤气化技术选择探索》等论文6篇,授权专利7项,在技术上首次实现了23台气化炉同步在线运行,“神宁炉”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技术创效超过1.36亿元。
在担任气化一厂车间主任期间,陈鹏程率先垂范,一头扎进生产一线,以细节管理保装置稳定,紧盯煤粉堵塞、设备磨损等问题症结,加班加点以“个人时间”换“检修效率”,硬是将原计划气化炉检修45天压缩到25天。
在陈鹏程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气化炉终于实现全优运行,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首次达到并超过设计产能。
“煤制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发扬‘干’字精神,加大‘神气’创新工作室的研发力度,为祖国的煤制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陈鹏程的话语铿锵而坚定。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生逢其时,担当使命。
在陈鹏程的工作履历中,他是会抓善管、驾驭气化装置的能手,他是攻坚克难、破解技术瓶颈的专家,他是勇挑重担、临危受命力转乾坤的好干部……他曾带领着遇到挫折、缺乏干劲的集体,从实施“1233”管理入手,从夯实基础做起,“午间一小时”“油杯亮起来”等一系列活动抓住了管理细节。经过半年时间,把原本落后的车间打造成了“纪律过硬、能力过硬、责任过硬、作风过硬、堡垒过硬”的“硬核”车间,赢得了群众点赞和组织的肯定。但陈鹏程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以归零心态坚守岗位,带领员工汇聚力量,矢志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产业工人的赤诚和力量。
无情未必真英雄,谈起远在重庆的父母,谈起心爱的妻儿,谈起从小带他长大、感情深厚的爷爷,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红了眼圈。
正是因为陈鹏程对企业、对事业乃至对国家的忠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使他选择了责任与担当,把对党组织培养的感恩,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作内心的行动与力量,使实际行动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扎根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岗位建功、无私奉献。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发展,妻子王婷毅然辞去工作,一边精心抚育着两个儿子,一边从事校外学生托管工作。为了弥补对家人的愧疚,陈鹏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给远在重庆的父母打去电话、嘘寒问暖;会陪着孩子打篮球、打乒乓球,还会画坦克、讲故事;会陪妻子散步聊天……这就是陈鹏程,一个肩负使命不懈奋斗、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的劳动模范。
正是像陈鹏程这样的劳动模范如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国能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坚忍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劳动与创新、创造的价值与意义,在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一体化能源企业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奋楫扬帆。
——编 者
4月2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华灯璀璨、气氛热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齐聚一堂,感受荣光。
宁夏煤业煤制油动力厂党委书记、厂长陈鹏程正是他们中的一位。他作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建设者,作为杰出宁煤人的代表登上了个人荣誉的最高领奖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描绘时代蓝图,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能源报国的路上创新创造、实干拼搏、奋发进取的信心。
然而,这原本应该并不是陈鹏程第一次到金色大厅。时光追溯到2023年5月,时任煤制油气化一厂二车间主任的陈鹏程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时正逢煤制油项目大检修,为确保安全检修,陈鹏程放弃了到北京领奖的机会,毅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当时陈鹏程坚定地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什么样的高光时刻都没有安全生产的关键时刻更重要。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我的高光时刻。”
正是这么一位劳动模范,正是这么一位技术骨干,正是这么一位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煤制油气化专家,19年如一日坚守在气化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能源报国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
做能源“航母”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4月28日17时许,在机场候机,准备从北京返回银川的陈鹏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深知劳动创造的价值,奋斗成就梦想。今后我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实干拼搏、创新创造的劲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带动身边更多的宁煤人立足岗位发光发热,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添砖加瓦。”
上世纪90年代,宁煤人率先开启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探索之路。但当时国外成熟技术的引进非常艰难,面对苛刻的谈判条件,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局面,全体煤制油化工人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把煤制油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信念。
2006年,大学毕业的陈鹏程成为立志要圆梦煤制油技术自主创新团队中的一员。从这以后,这位土家族的小伙子就与重庆的亲人聚少离多,扎根在苍茫的宁东大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陈鹏程暗下决心,立志要干好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号工程,做能源“航母”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当时,烯烃项目采用的进口GSP干煤粉气化装置,属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单试问题多、连试不合格,参与试车的中国技术人员十分着急,“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但供应商派来的“洋专家”却不以为意,屡屡否定中方技术人员的修改意见。
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陈鹏程没有气馁,坚定地说:“我们既然干了世界第一的装置,就要打破迷信,坚信自主创新。”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陈鹏程坚定了要走现代煤化工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他和同事不等不靠不要,深耕自主创新一线,终于提出了原创技改“中国方案”。疏松元件国产化、组合烧嘴自己改、工艺流程不断优化……自主进行改造后,气化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在一次次的技术实践中,陈鹏程本人也成为“神气”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
17年来,“神气”创新工作室实施技改优化项目110多项,解决了GSP点不了火、投不了煤、挂不了渣、不能长周期运行等瓶颈问题,这些国产化技术最终都应用到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神宁炉”的建设当中。陈鹏程参与“神宁炉”的技术攻关,形成长周期运行6大技改方向,完成6项重要改造,发表《GSP干煤粉气化技术的应用及优化》《劣质粉煤气化技术选择探索》等论文6篇,授权专利7项,在技术上首次实现了23台气化炉同步在线运行,“神宁炉”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技术创效超过1.36亿元。
在担任气化一厂车间主任期间,陈鹏程率先垂范,一头扎进生产一线,以细节管理保装置稳定,紧盯煤粉堵塞、设备磨损等问题症结,加班加点以“个人时间”换“检修效率”,硬是将原计划气化炉检修45天压缩到25天。
在陈鹏程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气化炉终于实现全优运行,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首次达到并超过设计产能。
“煤制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发扬‘干’字精神,加大‘神气’创新工作室的研发力度,为祖国的煤制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陈鹏程的话语铿锵而坚定。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生逢其时,担当使命。
在陈鹏程的工作履历中,他是会抓善管、驾驭气化装置的能手,他是攻坚克难、破解技术瓶颈的专家,他是勇挑重担、临危受命力转乾坤的好干部……他曾带领着遇到挫折、缺乏干劲的集体,从实施“1233”管理入手,从夯实基础做起,“午间一小时”“油杯亮起来”等一系列活动抓住了管理细节。经过半年时间,把原本落后的车间打造成了“纪律过硬、能力过硬、责任过硬、作风过硬、堡垒过硬”的“硬核”车间,赢得了群众点赞和组织的肯定。但陈鹏程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以归零心态坚守岗位,带领员工汇聚力量,矢志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产业工人的赤诚和力量。
无情未必真英雄,谈起远在重庆的父母,谈起心爱的妻儿,谈起从小带他长大、感情深厚的爷爷,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红了眼圈。
正是因为陈鹏程对企业、对事业乃至对国家的忠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使他选择了责任与担当,把对党组织培养的感恩,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作内心的行动与力量,使实际行动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扎根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岗位建功、无私奉献。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发展,妻子王婷毅然辞去工作,一边精心抚育着两个儿子,一边从事校外学生托管工作。为了弥补对家人的愧疚,陈鹏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给远在重庆的父母打去电话、嘘寒问暖;会陪着孩子打篮球、打乒乓球,还会画坦克、讲故事;会陪妻子散步聊天……这就是陈鹏程,一个肩负使命不懈奋斗、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的劳动模范。
正是像陈鹏程这样的劳动模范如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国能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坚忍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劳动与创新、创造的价值与意义,在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一体化能源企业的征程中劈波斩浪、奋楫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