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风”“光”无限
2025年04月14日
字数:2599
版次:02
又是一年樱花烂漫时。春日的荆楚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在崇山峻岭之间,从风电场的风机叶片欢快旋转,到光伏电站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从技术人员的日夜不懈攻关,到项目现场的忙碌身影……在荆楚大地上,龙源电力湖北公司正以“绿能之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龙源湖北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勇当“碳”路先锋,聚焦新能源主业,以风光储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善用“自然的能量”,依托湖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将风、光、储的韵律编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经纬,在湖北省内布局多个标杆性项目。
2024年12月,公司在荆州市江陵县资市镇获批备案的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项目,成为湖北省储能领域的重要突破。该项目投运后,单次可存储清洁电能20万千瓦时,每年可增加新能源电量消纳6000万千瓦时。不仅能有效缓解电网调峰时面临的巨大压力,还能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为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位于仙桃市西流河镇的叶家山光储电站,23个电池舱和23套变流升压一体机整齐排列。3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运维人员穿梭其间,他们目光专注,仔细检查着电站设备的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该电站作为公司在湖北省首座正式投入运行的储能电站,升压站内配置了57.5兆瓦/115兆瓦时储能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精准跟踪、平滑光伏发电出力,从而全面提高光伏利用率,让每一缕阳光都能充分发挥价值。
2021年,龙源湖北公司积极谋划、精心布局,在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仙桃市西流河镇开工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该项目是湖北省新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以及龙源电力在鄂投资建设的首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占地5400亩,装机容量达200兆瓦,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的立体循环产业模式,打造出“一塘两用”的绿色经济新模式,成为湖北省“新能源+渔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项目于2022年12月15日首区并网,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能够满足当地12万户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二氧化硫60万吨、氮氧化物56万吨、烟尘12万吨,为守护荆楚大地的蓝天白云作出了积极贡献。
“光伏板就像给鱼塘打了把遮阳伞。”西流河镇西沟村养殖户曾令红拥有50亩鱼塘,主要养殖草鱼、花鲢鱼、白鲢鱼。他满怀喜悦地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水温更稳定,鱼病也减少了,再加上每亩800元的租金,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还降低了我们的养殖成本,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能源高质量发展绝非单一产业的独自起舞,而是与地方经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深度融合。
在蕲春赤东15万千瓦光伏电站,2024年,公司将部分土地零元返租给当地农户,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农户探索在板下种植中草药,通过精心规划和科学管理,不仅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和资源综合开发,还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龙源湖北公司以“产业协同”为纽带,积极探索“新能源+特色产业”模式,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的创新方式,在提供可靠电源供应的同时,有力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公司共投产新能源项目13个,装机容量达到52.2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2个、集中式光伏项目3个、分布式光伏项目8个。
深夜,万籁俱寂,龙源湖北公司调控中心却依然灯火通明。值班员贾颖紧盯着监控屏幕,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突然,她发现横冲风电场A21号风机驱动端轴承温度出现异常升高,她立即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环比和同比分析,凭借丰富的经验,初步判定该风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贾颖丝毫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将这一重要信息发布到公司维保中心工作群。维保中心接到信息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讨论,共同确认风机驱动端轴承可能存在的隐患。次日一上班,维保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对A21号风机驱动端轴承进行仔细排查,发现接线松动,导致轴承温度异常升高。随后,立即组织开展隐患消缺工作,使风机恢复了正常运行。
风电场站逐风而建,选址大多处于相对偏远的山区,环境恶劣、分布区域广、地形多样、场站分散,给风电机组设备、生产作业、运维管理等带来极大安全考验。
过去,风电场需要24小时人工值守,无论是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还是记录风速、发电量,甚至是设备健康状态评估,都离不开值班员的辛勤付出。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利用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风电设备的全天候、高精度监控,已成为提升风电企业运营效率的必由之路。
龙源湖北公司充分发挥生产数字化平台和数据挖掘系统的作用,实现了对风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分析,推动设备从传统的“被动检修”向“预知维护”转变。同时,借助无人机智能巡检、AI功率预测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电场运维效率,2024年共发现缺陷预警34次、现场设备问题23项,故障诊断准确率和设备可用系数均得到了极大提升;机组故障率同比降低9%,无故障机组占比84%,位列龙源电力首位。
昔日的“人海战术”已升级为“智慧运维”,45台风电机组在“云端”被实时呵护。
今年,湖北省出台新规,风电保障性收购电量比例由60%减少至0,中长期交易电量上限为可利用小时的20%,80%参与现货交易。
面对电力市场复杂严峻的形势,龙源湖北公司积极应对,紧盯生产经营关键指标,科学制订发电计划和运营策略。充分发挥新能源项目的技术优势,动态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根据电网需求和能源变化情况,实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统筹做好中长期和现货交易,高质量签约中长期交易,持续优化交易策略,降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强营销与生产协同作用,根据市场动态优化生产检修工作计划,提高发售电质量。持续提升功率预测精度,力争风电、光伏月度短期预测准确率达标。深入分析限电规律,重视省间现货申报,尤其在节假日、午间等限电时段积极申报光伏省间现货,减少限电损失,提高项目收益。2024年,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766天,完成发电量8.01亿千瓦时。今年一季度,完成发电量1.73亿千瓦时,实现首季开门红。
“这是全体员工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会印感慨地说,他的话说出了每一位龙源湖北人的心声。
在崇山峻岭之间,从风电场的风机叶片欢快旋转,到光伏电站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从技术人员的日夜不懈攻关,到项目现场的忙碌身影……在荆楚大地上,龙源电力湖北公司正以“绿能之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绿色布局:擘画新能源版图
龙源湖北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勇当“碳”路先锋,聚焦新能源主业,以风光储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善用“自然的能量”,依托湖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将风、光、储的韵律编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经纬,在湖北省内布局多个标杆性项目。
2024年12月,公司在荆州市江陵县资市镇获批备案的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项目,成为湖北省储能领域的重要突破。该项目投运后,单次可存储清洁电能20万千瓦时,每年可增加新能源电量消纳6000万千瓦时。不仅能有效缓解电网调峰时面临的巨大压力,还能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为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位于仙桃市西流河镇的叶家山光储电站,23个电池舱和23套变流升压一体机整齐排列。3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运维人员穿梭其间,他们目光专注,仔细检查着电站设备的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该电站作为公司在湖北省首座正式投入运行的储能电站,升压站内配置了57.5兆瓦/115兆瓦时储能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精准跟踪、平滑光伏发电出力,从而全面提高光伏利用率,让每一缕阳光都能充分发挥价值。
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湖北因水而兴,水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优质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摆在龙源湖北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2021年,龙源湖北公司积极谋划、精心布局,在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仙桃市西流河镇开工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该项目是湖北省新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以及龙源电力在鄂投资建设的首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占地5400亩,装机容量达200兆瓦,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的立体循环产业模式,打造出“一塘两用”的绿色经济新模式,成为湖北省“新能源+渔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项目于2022年12月15日首区并网,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能够满足当地12万户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二氧化硫60万吨、氮氧化物56万吨、烟尘12万吨,为守护荆楚大地的蓝天白云作出了积极贡献。
“光伏板就像给鱼塘打了把遮阳伞。”西流河镇西沟村养殖户曾令红拥有50亩鱼塘,主要养殖草鱼、花鲢鱼、白鲢鱼。他满怀喜悦地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水温更稳定,鱼病也减少了,再加上每亩800元的租金,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还降低了我们的养殖成本,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能源高质量发展绝非单一产业的独自起舞,而是与地方经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深度融合。
在蕲春赤东15万千瓦光伏电站,2024年,公司将部分土地零元返租给当地农户,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农户探索在板下种植中草药,通过精心规划和科学管理,不仅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和资源综合开发,还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龙源湖北公司以“产业协同”为纽带,积极探索“新能源+特色产业”模式,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的创新方式,在提供可靠电源供应的同时,有力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公司共投产新能源项目13个,装机容量达到52.2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2个、集中式光伏项目3个、分布式光伏项目8个。
科技赋能:智慧运维守护绿色动能
深夜,万籁俱寂,龙源湖北公司调控中心却依然灯火通明。值班员贾颖紧盯着监控屏幕,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突然,她发现横冲风电场A21号风机驱动端轴承温度出现异常升高,她立即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环比和同比分析,凭借丰富的经验,初步判定该风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贾颖丝毫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将这一重要信息发布到公司维保中心工作群。维保中心接到信息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讨论,共同确认风机驱动端轴承可能存在的隐患。次日一上班,维保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对A21号风机驱动端轴承进行仔细排查,发现接线松动,导致轴承温度异常升高。随后,立即组织开展隐患消缺工作,使风机恢复了正常运行。
风电场站逐风而建,选址大多处于相对偏远的山区,环境恶劣、分布区域广、地形多样、场站分散,给风电机组设备、生产作业、运维管理等带来极大安全考验。
过去,风电场需要24小时人工值守,无论是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还是记录风速、发电量,甚至是设备健康状态评估,都离不开值班员的辛勤付出。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利用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风电设备的全天候、高精度监控,已成为提升风电企业运营效率的必由之路。
龙源湖北公司充分发挥生产数字化平台和数据挖掘系统的作用,实现了对风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分析,推动设备从传统的“被动检修”向“预知维护”转变。同时,借助无人机智能巡检、AI功率预测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电场运维效率,2024年共发现缺陷预警34次、现场设备问题23项,故障诊断准确率和设备可用系数均得到了极大提升;机组故障率同比降低9%,无故障机组占比84%,位列龙源电力首位。
昔日的“人海战术”已升级为“智慧运维”,45台风电机组在“云端”被实时呵护。
破浪前行:电力市场的弄潮儿
今年,湖北省出台新规,风电保障性收购电量比例由60%减少至0,中长期交易电量上限为可利用小时的20%,80%参与现货交易。
面对电力市场复杂严峻的形势,龙源湖北公司积极应对,紧盯生产经营关键指标,科学制订发电计划和运营策略。充分发挥新能源项目的技术优势,动态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根据电网需求和能源变化情况,实时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统筹做好中长期和现货交易,高质量签约中长期交易,持续优化交易策略,降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强营销与生产协同作用,根据市场动态优化生产检修工作计划,提高发售电质量。持续提升功率预测精度,力争风电、光伏月度短期预测准确率达标。深入分析限电规律,重视省间现货申报,尤其在节假日、午间等限电时段积极申报光伏省间现货,减少限电损失,提高项目收益。2024年,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766天,完成发电量8.01亿千瓦时。今年一季度,完成发电量1.73亿千瓦时,实现首季开门红。
“这是全体员工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会印感慨地说,他的话说出了每一位龙源湖北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