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转角的故事
◎刘丽
2025年04月08日
字数:1848
版次:04
  夜幕开始降临,空气中如薄雾般的雨丝绵延不绝,城市又迎来一个新的夜晚,在我们不再年轻的某一天。忽然之间,或幽暗或明亮的灯火一同闪烁,演绎着人生每一个转角的故事。
  一个人晃荡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那条老路,分不清它属于过去还是现在,路上依然弥漫着恋爱时的甜蜜气息,路两边交替分布的梧桐和香樟在昏暗的路灯下影影绰绰地滴落着雨滴,卡朋特的《昔日重来》从街角低矮门檐的店铺里悠悠飘出,浸润在弥漫着香樟木气息的潮湿空气里。又一茬年轻的“花儿”绽放着青春,相依同行在夜色里,二十多年来唯一的变化是路上的车流增多了,雨雾中穿梭的车灯仿佛穿越时空,划亮一点微光映照来时的路!
  回首望去,时光就像碎片,在记忆的长河里各自散落着,等着我们历经千帆归来,再重新审视记忆碎片里折射出的光芒,不被岁月蒙尘。少年时,每每在国庆前后,电视屏幕里就会出现一些上一辈的建设者,自豪地说着:“我和共和国同岁!”那时就觉得这份荣耀挺值得羡慕,在那个纯粹的年代,时光纯净,人们的想法如同黑白世界般简单纯粹。
  小城岁月静好的时光在树影婆娑里更迭着冬夏,一晃眼,我居然也到了可以说一句“我的工龄和企业同年”的阶段了。亲眼看着曾经长江沿岸的一片荒草泥泞滩涂,如今褪去旧貌,马鞍山公司沿江而立,将奔腾的江水化作点亮夜色的星芒,当卸船机塔吊的剪影掠过水面时,依旧还能听见芦苇荡里的旧日风声。那些青春里所经历的故事,至今仍鲜活地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
  也是春天里,那时还称二电厂,整个厂区还是一片繁忙的工地,江风无遮无拦地吹拂着四面黄土和芦苇荡丛生的荒滩,到处都是巨型挖掘机和超高塔吊,嘈杂的人声中居然遇到了刚分别一年多的电校同学,作为电建一公司的建设人员驻扎在这片工地上,而我们的青春就是从与他们吃喝睡都挤在一个铁皮工棚里开始的,所有的辛苦都在锅碗叮当声、把酒黄昏中一带而过。1995年8月,公司首台机组调试前进行首次锅炉酸洗调试。在火热的盛夏,锅炉塔架下的铁皮棚酷热难耐,既没有电风扇,也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因为年轻而无所畏惧,我们用汗水在荒滩上见证了1号机组锅炉巨型钢构的拔地而起。
  如同电影情节,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命运的齿轮,告别学生时代的第十年,我的腹中孕育了一个小小的生命。从那时起,才明白人生不再是非黑即白,开始体谅母亲,懂得了什么叫坚韧,随着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原来人生就是在泪水中微笑,在笑声里知晓疼痛。
  夜班的工作和照顾孩子的时间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在无法平衡的矛盾里只能将自己压缩成纸片,随时折叠成需要的模样。一个人的成长和年龄无关,而是在于经历了什么,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认知,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里,责任感是最大的收获。一个寒冷的冬天,凌晨一点下小夜班刚进门,发现四岁的孩子因高热嗓子啊啊地发不出声,那种焦灼感瞬间从心底升起,我裹起棉被抱着孩子,不假思索地就往楼下冲,黑暗里一个趔趄居然从楼梯上滚落五六个台阶,惊魂未定中发现双手居然一直托举着小宝贝,母子俩谁也没哭,我爬起来继续往医院赶。
  时光在工作和家庭的缝隙中悄然流逝。我渐渐习惯了不分白天黑夜的日子,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在机器轰鸣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慢慢奏响一首属于自己的生活韵律,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伙伴,我也能挤出一点时间学习缝纫和各式烘焙,像当年我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努力学习、热爱生活。
  有时,我会在工作巡检途中驻足,看阳光穿过锅炉塔架,折射出彩虹般的微光,那些瞬间,我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那些温暖过往里的同学、朋友、家人在阳光的七种颜色里一帧一帧闪过;每年除夕、中秋的晚上,站在控制室的窗前,想着远处的城市灯火,想着灯火里宝贝天真的笑容,点亮万家灯光的同时,也给自己内心照进一束光。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川流不息,却挡不住岁月沉淀的温情,生活渐渐慢下来,开始有了闲暇时光,也有了闲情逸致,有时间和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一起琢磨某个文字用法的合适与否,为各自作品相互点赞并鼓励着,沉下心来再重新翻看年轻时读过的书,好像又品出几分不同的滋味。
  细密的雨丝在路灯下织成银帘,水汽氤氲间,雾霭袅袅升腾,街角的咖啡店还在,只是换成了新的年轻面孔。从最初不甘心放手,到后来一次次无奈放手,终于明白,幸福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过程中流淌着一条岁月之河。不经意间我们渡过了那条看似波澜不惊却暗藏汹涌的湍流,所有美丽的风景欣赏就好,放在心里便是爱。
  就如母亲曾经告诉我的:这个世界,片草只瓦谁也带不走。我想爱与远方才是心灵可以抵达的地方吧!

(作者单位:安徽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