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淬炼创新军团
——宁夏煤业创建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人才篇
本报记者 吴薇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2424
版次:02
 
  三月的宁东,春寒料峭中透着勃勃生机。
  在宁夏煤业煤炭化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厂房内,精细化学品创新团队主任袁华正与团队成员专注地进行聚合级1-庚烯分离试验。过去的一年,他和团队成员从费托合成油中成功分离出聚合级1-己烯和1-辛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如今,他们又向1-庚烯发起挑战。尽管试验过程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袁华和团队坚信:成功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袁华的自信,折射出宁夏煤业科技人才队伍“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底色。在这里,广大宁煤人正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着传统能源企业向科技引领、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能源领军企业蜕变的时代答卷。
  “人才蔚,事业兴。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在宁夏煤业,这句话不仅是共识,更是行动纲领。
  公司坚持人才驱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力畅通人才成长成才通道,积极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选—育—评—推—奖—树”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实施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翻开宁夏煤业人才档案,一组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跃然纸上:2024年,公司跨单位交流干部52人,各单位80后班子成员占比突破1/3,17人入选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工程师、首席专家、大国工匠推荐人选等高层次人才计划。这背后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变革。公司建立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建立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培养体系,对青年人才实施“项目历练+轮岗培养”,对技术骨干推行“揭榜制”“赛马制”,彻底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晋升的“天花板”,促进人才发展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让人才在重大项目攻坚中淬炼成长。
  针对一线职工技术薄弱、关键岗位人员紧缺等问题,公司上下创新实施梯队式培养模式:技能大师传帮带、技术大拿作示范、专业技能人才当骨干,辅以“师带徒”“揭榜挂帅”等机制,利用各类创新工作室及青年科技课堂、实训小讲堂、“微基地”,让技术人员成为主角,通过“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岗前+岗后”、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讲解、专业实操、现场竞赛等措施,确保人才培养不断层、技能培训不断线、素质提升不滞后,带动更多职工由“工”变“匠”。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让人才既有物质回报,又有精神荣誉。
  烯烃一公司气化车间中控内操贺行行,经过11年的历练,从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成长为“国家能源集团工匠”“国能巾帼建功标兵”,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她感慨地说:“公司良好的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发光出彩的舞台,让我们不断在岗位上建功立业、逐梦前行。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培养。”
  贺行行的成长蜕变,印证着宁夏煤业“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理念。
  “如今,技术人员赶上了好时代,企业对能工巧匠求贤若渴,为一线职工奋发有为提供了原动力。我们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为这些渴望成才的职工提供支持和平台,助力他们走得更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宁夏煤业组织人事部部长张杰表示。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近年来,宁夏煤业人才智力成果竞相涌现,这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的接续奋斗与实干创新。公司加快推进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宁夏煤业建成集团公司、宁夏首家具备独立招收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组建宁夏煤间接液化产品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与低碳院共建煤间接液化产品高值化联合实验室,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创新平台犹如强大的磁场,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汇聚。
  宁夏煤业打造“人才+项目+平台”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纳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示范工程硬指标,自主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实现建成一个项目、造就多个领军人才、培育多个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科研骨干的目标。广大一线科研人员瞄准“专、精、特、新”,以“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秉持“甘于寂寞”的坚韧耐心,坚守“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恒心,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催生创新成果,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为保证报出数据的精准,集团“大国工匠推荐人选”、煤制油化工质检计量中心谷宇总结出了“三看三旋滴定法”,让滴定操作控制在一滴的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牵头编制的“碳酸钾脱碳液总碱及再生度的测定”等7项企业标准,填补了煤制油化工行业碳酸钾脱碳液无适用分析标准的空白。
  集团“科技新星”、枣泉矿主管生产副矿长任予鑫是一名85后研究生,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智能化采煤关键技术,实现了以智能化控制为核心的地面远程控制割煤,常态化无人、少人连续开采单日最高达13刀,建成了宁夏第一、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智能化工作面。“过去拼人力,现在拼科技。我们要让矿工体面工作、安全回家!”任予鑫的话语,道出宁煤人对科技创新的深刻理解。
  “干部就要强化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精准识变、科学应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宁夏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是建新说。
  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宁夏煤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奏响了新时代的“乌金变奏曲”:
  ——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37项关键技术难题,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吨煤转化成油的价值提升7倍,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煤制油全生产链技术的国家之一;
  ——太西煤深度开发项目开辟煤基锂/钠负极材料新赛道,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煤”好动力;
  ——深入挖掘氢能、储能、CCUS及多能融合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潜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先进化、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效益最大化;
  ……
  这些突破,标志着宁夏煤业正从“黑金”开采向“白金”智造跨越。正如袁华团队的经历:十年磨一剑,终使我国ɑ-烯烃分离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每当实验数据跳动,都能感受到科技报国的分量。”这位科研带头人的感慨,正是宁夏煤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心声,更是人才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