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秦腔
2025年03月18日
字数:2162
版次:04
真正喜欢上秦腔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之所以说“真正喜欢”,是因为之前也经常听戏或看戏,主要是为了回味附着在秦腔元素上的欢乐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就像网上有个说法,西北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血脉中关于秦腔的记忆就会自然打开。诚然,自从过了不惑之年,每当听到锣鼓等乐器敲响,伴随着胡琴如泣如诉的旋律,思绪一下子就被扯回到那段岁月,脑子里霎时一团热闹,心也跟着欢娱起来,嗓子眼里也会涌上一股子想吼的冲动。
我自幼外出,半世漂泊。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喜欢独自看戏、听戏、品戏,心理活动也由对戏外情景的感知进入到对戏内情绪的体味。孤苦的心每遇袅袅的秦韵秦音,霎时觉得无比亲切,情绪往往一瞬间破防决堤。
我有清晰记忆的时候,时代文化的主流多是样板戏,秦腔的经典曲目似乎就是《祝福》《血泪仇》一类,即便是《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呯呯”两枪毙了彭霸天,也提不起多大兴致。好玩的也就是在大人们的胯下钻来钻去捉迷藏,或者是趁哪个小孩不注意在其脖颈后灌进一把土而不被追上,如此就能快乐好几天。
小时候的娱乐生活,除了看小人书,就是看戏了。小人书是静态的,要是没有生活体验不会有太多感触,而看戏就不一样了。演员们鲜活生动,会动、会说、会唱,他们的服饰艳丽华美,举止飘逸倜傥,女演员漂亮伶俐、男演员俊朗潇洒,这些都让我心生向往。
我最初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在看秦腔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凡是戏中褒扬的,我就努力去效仿和追求;戏中贬斥的,我就认定是不对的,应抨击和摒弃。于是,小时候我常常幻想未来能成为状元郎,读书济世,将来匡扶社稷;或是头插雉鸡尾的少年英豪,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为此在认真读书之余还用木头削成腰刀宝剑之类来装扮自己。
稍大一些,乡村会在农闲时举办诸如农资交流会一类的活动,其间必然会请戏班子来助兴攒人气。那时的戏园子要围起来收门票,我们的快乐就转移到戏场之外。唱戏的声音由大喇叭向天空扩散,虽然听不清戏文,但或是高亢或是凄婉的唱腔会飘荡在山川的每一个角落,即便睡在自家的炕上也能隐约听见,于是快乐的记忆自此就有了转移和升华,由秦腔的旋律承载起来。
后来离开家乡,接触到泛秦腔语种之外的世界。在所有传统戏曲里,我也听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但我更偏爱秦腔,主要是秦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角色直爽、唱腔明快、表达直接等都很符合我的性格。
黒萨(大花脸)尚未出场,光听一声吼就感觉地动山摇、飞沙走石,演员的声音像是汇集了包括脚后跟在内的浑身力量。那种气吞山河的感觉,如雷石滚木自高坡泻下,听来畅快淋漓无比过瘾,自认为在所有剧种的大花脸里,只有豫剧勉强可与之相提,但气势和朴拙的粗犷豪迈仍稍逊前者。
小旦自然更是招人爱怜,那袅袅娜娜的身姿,柔美婉转的唱腔,颦笑间暗藏羞怯俏皮,一亮相就能把人的魂勾走。她们的服饰也最耐看,多是红中带紫的粉嫩,如初开的荷花,看起来有种丝滑的质感。这种颜色深深地刻在我情窦初开的记忆中,以至于常按小旦花旦的模样设计自己未来的伴侣。即便已年过半百,看见这些粉嫩的花瓣,仍会忆起我当年恋爱时的幸福激动,我想彼时我的眼睛里一定是泛出了无限温柔的光芒。
生角也不赖,文武小生我都喜欢,年少时尤为喜欢武生,偶像必是俊朗少年。角色个个生得朱唇玉面,目若朗星,一身的正气,一脸的英武。穿戴着明盔亮甲,头上还插着两根雉鸡尾,在鼓点急促的敲击声中,花枪乱点,霎时就将奸佞反贼之类戳翻在地,接着就是一阵欢天喜地的唢呐声,好不畅快。
到了青春期就渐渐生出些闲愁,觉得书生很有内涵,偶像也渐渐成了风流倜傥的相公。他们手摇折扇张口便能成诗成赋,但凡上京赶考,必中状元,后续招为驸马也就顺理成章。此等文案设计完全符合基层劳动人民的价值判断和心理预期,常流露出一生无憾的满足感。
爱情故事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秦腔当然也不例外,一些才子佳人也就成了经典,如《花亭相会》《西厢记》《花园卖水》等。青春期看这类戏很投入,不觉间就会变为庄子的蝴蝶,幻想着有富家小姐约我到后花园赠银三百两。
戏曲与其他艺术一样,存在再创造的过程,观众和角色之间心灵互换,将心比心,见仁见智。我现在能够耐心看一出老生的戏,就是这种艺术熏陶与生活积淀加持的结果。看着女儿长大成人,竟同情起戏中那些可怜的老员外了,毕竟在大街上用绣球砸中的女婿很不靠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近期,甘肃会宁一个民间戏班子爆火,所到之处人气爆棚,观众或是顶风冒雪执着守候,或是齐声高歌沉浸其中,足见秦腔在陕甘宁地区深厚的群众根基。特别是在西安古城墙下的演出大获成功,让秦腔热度再攀高峰。
关注度飙升的同时,关于秦腔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其中便有关于地域风格的探讨。有人觉得陕西作为“秦”之地,陕西秦腔更具正统韵味;也有人欣赏甘肃秦腔独特的腔调与演绎风格。其实,秦腔历经岁月变迁,融合了各地风土人情,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无论是陕西还是甘肃,抑或是其他地方的秦腔,都在传承中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
至于秦腔后来的进化和演变为何走不出陕甘宁一带?是以普通话念白还是保留传统的方言特色等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不过依我看正宗与否不是太重要,只要能够传承正义,只要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快乐和精神寄托,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历史的瑰宝。不管谁唱,也不管在哪里唱,只要老百姓喜欢,都是好戏。(作者单位:宁夏煤业运销公司)
就像网上有个说法,西北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血脉中关于秦腔的记忆就会自然打开。诚然,自从过了不惑之年,每当听到锣鼓等乐器敲响,伴随着胡琴如泣如诉的旋律,思绪一下子就被扯回到那段岁月,脑子里霎时一团热闹,心也跟着欢娱起来,嗓子眼里也会涌上一股子想吼的冲动。
我自幼外出,半世漂泊。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喜欢独自看戏、听戏、品戏,心理活动也由对戏外情景的感知进入到对戏内情绪的体味。孤苦的心每遇袅袅的秦韵秦音,霎时觉得无比亲切,情绪往往一瞬间破防决堤。
我有清晰记忆的时候,时代文化的主流多是样板戏,秦腔的经典曲目似乎就是《祝福》《血泪仇》一类,即便是《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呯呯”两枪毙了彭霸天,也提不起多大兴致。好玩的也就是在大人们的胯下钻来钻去捉迷藏,或者是趁哪个小孩不注意在其脖颈后灌进一把土而不被追上,如此就能快乐好几天。
小时候的娱乐生活,除了看小人书,就是看戏了。小人书是静态的,要是没有生活体验不会有太多感触,而看戏就不一样了。演员们鲜活生动,会动、会说、会唱,他们的服饰艳丽华美,举止飘逸倜傥,女演员漂亮伶俐、男演员俊朗潇洒,这些都让我心生向往。
我最初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在看秦腔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凡是戏中褒扬的,我就努力去效仿和追求;戏中贬斥的,我就认定是不对的,应抨击和摒弃。于是,小时候我常常幻想未来能成为状元郎,读书济世,将来匡扶社稷;或是头插雉鸡尾的少年英豪,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为此在认真读书之余还用木头削成腰刀宝剑之类来装扮自己。
稍大一些,乡村会在农闲时举办诸如农资交流会一类的活动,其间必然会请戏班子来助兴攒人气。那时的戏园子要围起来收门票,我们的快乐就转移到戏场之外。唱戏的声音由大喇叭向天空扩散,虽然听不清戏文,但或是高亢或是凄婉的唱腔会飘荡在山川的每一个角落,即便睡在自家的炕上也能隐约听见,于是快乐的记忆自此就有了转移和升华,由秦腔的旋律承载起来。
后来离开家乡,接触到泛秦腔语种之外的世界。在所有传统戏曲里,我也听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但我更偏爱秦腔,主要是秦腔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角色直爽、唱腔明快、表达直接等都很符合我的性格。
黒萨(大花脸)尚未出场,光听一声吼就感觉地动山摇、飞沙走石,演员的声音像是汇集了包括脚后跟在内的浑身力量。那种气吞山河的感觉,如雷石滚木自高坡泻下,听来畅快淋漓无比过瘾,自认为在所有剧种的大花脸里,只有豫剧勉强可与之相提,但气势和朴拙的粗犷豪迈仍稍逊前者。
小旦自然更是招人爱怜,那袅袅娜娜的身姿,柔美婉转的唱腔,颦笑间暗藏羞怯俏皮,一亮相就能把人的魂勾走。她们的服饰也最耐看,多是红中带紫的粉嫩,如初开的荷花,看起来有种丝滑的质感。这种颜色深深地刻在我情窦初开的记忆中,以至于常按小旦花旦的模样设计自己未来的伴侣。即便已年过半百,看见这些粉嫩的花瓣,仍会忆起我当年恋爱时的幸福激动,我想彼时我的眼睛里一定是泛出了无限温柔的光芒。
生角也不赖,文武小生我都喜欢,年少时尤为喜欢武生,偶像必是俊朗少年。角色个个生得朱唇玉面,目若朗星,一身的正气,一脸的英武。穿戴着明盔亮甲,头上还插着两根雉鸡尾,在鼓点急促的敲击声中,花枪乱点,霎时就将奸佞反贼之类戳翻在地,接着就是一阵欢天喜地的唢呐声,好不畅快。
到了青春期就渐渐生出些闲愁,觉得书生很有内涵,偶像也渐渐成了风流倜傥的相公。他们手摇折扇张口便能成诗成赋,但凡上京赶考,必中状元,后续招为驸马也就顺理成章。此等文案设计完全符合基层劳动人民的价值判断和心理预期,常流露出一生无憾的满足感。
爱情故事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秦腔当然也不例外,一些才子佳人也就成了经典,如《花亭相会》《西厢记》《花园卖水》等。青春期看这类戏很投入,不觉间就会变为庄子的蝴蝶,幻想着有富家小姐约我到后花园赠银三百两。
戏曲与其他艺术一样,存在再创造的过程,观众和角色之间心灵互换,将心比心,见仁见智。我现在能够耐心看一出老生的戏,就是这种艺术熏陶与生活积淀加持的结果。看着女儿长大成人,竟同情起戏中那些可怜的老员外了,毕竟在大街上用绣球砸中的女婿很不靠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近期,甘肃会宁一个民间戏班子爆火,所到之处人气爆棚,观众或是顶风冒雪执着守候,或是齐声高歌沉浸其中,足见秦腔在陕甘宁地区深厚的群众根基。特别是在西安古城墙下的演出大获成功,让秦腔热度再攀高峰。
关注度飙升的同时,关于秦腔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其中便有关于地域风格的探讨。有人觉得陕西作为“秦”之地,陕西秦腔更具正统韵味;也有人欣赏甘肃秦腔独特的腔调与演绎风格。其实,秦腔历经岁月变迁,融合了各地风土人情,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无论是陕西还是甘肃,抑或是其他地方的秦腔,都在传承中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
至于秦腔后来的进化和演变为何走不出陕甘宁一带?是以普通话念白还是保留传统的方言特色等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不过依我看正宗与否不是太重要,只要能够传承正义,只要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快乐和精神寄托,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历史的瑰宝。不管谁唱,也不管在哪里唱,只要老百姓喜欢,都是好戏。(作者单位:宁夏煤业运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