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龙传情暖归途
2025年03月04日
字数:2493
版次:01
铁轨铺就民生路,春运谱写幸福章。2月20日,为期40天的春运大幕缓缓落下。作为我国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上的“咽喉”要塞,同时也是连接陕西省府谷县与西安市的唯一“客运骨干”,包神铁路神朔公司在这场“春运大考”中,凭借非凡的韧性与智慧,书写了一份饱含民生温度的精彩答卷。在这40天里,32986人次的旅客穿梭于每分钟1.2万吨煤炭运输的钢轨网络之间。这条能源动脉,不仅以钢铁般的筋骨稳稳托起国家能源的“命脉”,更以贴心的服务编织起游子归乡的“纽带”。
科技赋能 护航万家归途
2025年春运,陕北高原的寒风凛冽,却丝毫挡不住归乡人的热切期盼。神朔公司悄然开启了一场数字化科技变革,为传统春运注入了全新活力,改写了以往的出行方式。
1月20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来临——铁路12306网络电子客票业务在府谷站、神木北站正式上线,标志着这条连接着革命老区与西安市的“客运骨干”迈入了“指尖出行”的新时代。
曾经人头攒动、拥挤喧闹的取票窗口前,那长长
的队伍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旅客们手持身份证,从容不迫地进站。旅客只需轻点手机,短短几分钟便能通过12306平台完成购票、改签、退票等操作,效率的提升让归家心切的旅客直呼“没想到”。站内还新增了便携式核验设备,精准比对“人、证、票”信息,既遏制了倒票的违法行为,也避免了冒名乘车的风险。
面对日均上千人次的春运客流压力,科技的力量在细节中悄然渗透。当陕北突降大雪导致高速公路封闭时,电子客票的灵活性更凸显价值。旅客无须冒雪前往车站,通过手机即可紧急退改签,省时又省心。而车站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客流情况动态增开安检通道,合理优化进出站流线,有效避免了拥堵。即便窗外风雪交加,站内依旧秩序井然。
电子客票不仅是一张“电子纸”,更为旅客串联起从购票到乘车的全链条关怀。车站广播与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电子客票操作指南。青年志愿者们穿梭于候车大厅,手把手指导老年人扫码验票。针对特殊群体,车站还保留了“爱心通道”与人工服务窗口,以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全力保障特殊旅客出行无忧。在母婴室的暖光灯下,神木北站客运员赵海燕为怀抱婴儿的妇女递上一杯热水;绿色通道处,党支部书记赵永刚搀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优先通行……
当K8203次列车载满旅客驶离车站、驶向西安时,站台上一个个“橙衣卫士”在风雪中引导的身影与手机屏幕上闪烁的电子票信息,共同勾勒出科技与人性交织的春运图景。神朔公司在寒冬中织就了一条“指尖可达”的温暖归途,让老区人民的团圆路少了些奔波,多了份从容与安心。
风雪前行 铺就暖心通途
1月25日凌晨,一场暴雪打破了神朔铁路府谷站的夜色,铁轨、站台顷刻间覆盖上了厚厚的“冰甲”。
6时30分,客运员孙丽芳踩着齐踝深的积雪冲进站台,手中的铁锹与冰面撞击出清脆声响。
“快!趁第一趟车进站前把通道清出来!”孙丽芳呵出一团白雾,身后十余名“橙衣卫士”已挥起扫帚。
18时20分,候车大厅的电子屏正在播报“因下雪高速公路全线封闭”的消息。此时,K8203次列车成为上千旅客最后的希望。人群如潮水般涌来,焦灼的空气里飘着方便面与霜雪混杂的气味。
客运值班员高小红攥紧冻得发僵的手指,把扩音器贴在嘴边:“大家跟着志愿者走,我们保证都能上车!”这天本该她休息,可清晨看到窗外的雪势,她又毫不犹豫地穿上制服。
暴雪中的站台成了客运班组的战场。高小红半跪着往台阶上撒融雪剂。远处传来“吱呀”一声,一位老人踉跄着走在覆有薄冰的站台。“小心!”高小红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臂弯稳稳托住老人胳膊。老人颤巍巍摸出手机:“闺女,这电子票真能上去车吗?”“您瞧”,高小红指着老人手机上的二维码,“待会我陪您刷证进站!”
19时,一声汽笛声刺破雪幕。K8204次列车裹挟着风雪进站时。雪片糊住睫毛的高小红眯眼盯着人群中晃动的身影,3位女学生险些被行李箱绊倒,她一把拽住背包带,时刻关注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安全。当最后一名旅客踏进车厢,她的制服已结满冰壳,像披着一身“鳞甲”。
19时10分,列车携光而行。“小心脚下”“抓紧栏杆”……近10个小时里,高小红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在零下15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中,雪仍在下,但那些橙色的身影依旧在站台上晃动,仿佛冰天雪地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
千列竞发 载起家国双重奔赴
2月22日20时,在央视新闻镜头里,一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与K8204次客运列车在府谷站擦肩而过。前者承载着56.5亿吨累计运输量的厚重历史,后者搭载着春运第32876名旅客的归乡期盼。这帧被260万网友刷屏的“世纪同框”,定格了神朔铁路29年来“乌金动脉”与“归乡银线”的双轨传奇。
当见到调度指挥中心值班主任汪刚时,他身后的电子屏正跳动着1月货运数据——“包神铁路集团运量完成2418万吨,超月度计划143万吨。”而就在同一时间的神木北站母婴候车室里,客运员赵海燕刚为婴儿冲好奶粉。
回溯时间轴,这条战略通道的每一次脉动都烙刻着家国印记——
1998年10月,神朔铁路开通包头至神木北方向旅客列车K651/652;1999年9月28日,神朔铁路开通神木北至大同方向K4629/4630;2015年7月10日,神朔铁路开通K8203/K8204次府谷—西安—安康客运列车,截至2月22日,累计发送旅客超435万人次,解决了老区人民出行难题。
虽然因客运列车运行图调整等原因,包头至神木北、神木北至大同方向的旅客列车停运了,但K8203/K8204次“幸福号”旅客列车,依旧每日在电子客票核验声与万吨煤列的轰鸣声中谱写着家国双重协奏曲。
在央视新闻直播镜头拍不到的轨道缝隙间还有更多细节:府谷站客运班组每日提前4小时备勤,通过智能监控系统与数百趟煤列保持精准安全间距;神木北站母婴室的恒温柜里,温奶器电子屏与货运调度台的警示灯共用一套供电系统……这是“民生温度”与“经济精度”的终极耦合。
40个昼夜的轮转,960小时的钢轨震颤,神朔铁路在黄土高原上刻写下双重使命的史诗。当57600分钟的春运倒计时归零,32986名旅客的归途在智能系统的轨迹中熔铸成时代的坐标——这里既有重载煤列与客运车厢的时空交响,更有钢铁动脉与人间温情的世纪和鸣。
风雪中,“橙衣卫士”鞋底蒸腾的热气融化了零下20摄氏度的坚冰;电子客票荧光的轨迹照亮了老区人民走出大山的黎明。镜头里,秒级调度的齿轮精密咬合,“橙衣卫士”的身影坚定如松,共同编织着战略命脉的经纬长卷。
铁轨向远方延展,神朔公司的列车驶过万里归程。春潮乍起,东风浩荡。
科技赋能 护航万家归途
2025年春运,陕北高原的寒风凛冽,却丝毫挡不住归乡人的热切期盼。神朔公司悄然开启了一场数字化科技变革,为传统春运注入了全新活力,改写了以往的出行方式。
1月20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来临——铁路12306网络电子客票业务在府谷站、神木北站正式上线,标志着这条连接着革命老区与西安市的“客运骨干”迈入了“指尖出行”的新时代。
曾经人头攒动、拥挤喧闹的取票窗口前,那长长
的队伍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旅客们手持身份证,从容不迫地进站。旅客只需轻点手机,短短几分钟便能通过12306平台完成购票、改签、退票等操作,效率的提升让归家心切的旅客直呼“没想到”。站内还新增了便携式核验设备,精准比对“人、证、票”信息,既遏制了倒票的违法行为,也避免了冒名乘车的风险。
面对日均上千人次的春运客流压力,科技的力量在细节中悄然渗透。当陕北突降大雪导致高速公路封闭时,电子客票的灵活性更凸显价值。旅客无须冒雪前往车站,通过手机即可紧急退改签,省时又省心。而车站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客流情况动态增开安检通道,合理优化进出站流线,有效避免了拥堵。即便窗外风雪交加,站内依旧秩序井然。
电子客票不仅是一张“电子纸”,更为旅客串联起从购票到乘车的全链条关怀。车站广播与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电子客票操作指南。青年志愿者们穿梭于候车大厅,手把手指导老年人扫码验票。针对特殊群体,车站还保留了“爱心通道”与人工服务窗口,以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全力保障特殊旅客出行无忧。在母婴室的暖光灯下,神木北站客运员赵海燕为怀抱婴儿的妇女递上一杯热水;绿色通道处,党支部书记赵永刚搀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优先通行……
当K8203次列车载满旅客驶离车站、驶向西安时,站台上一个个“橙衣卫士”在风雪中引导的身影与手机屏幕上闪烁的电子票信息,共同勾勒出科技与人性交织的春运图景。神朔公司在寒冬中织就了一条“指尖可达”的温暖归途,让老区人民的团圆路少了些奔波,多了份从容与安心。
风雪前行 铺就暖心通途
1月25日凌晨,一场暴雪打破了神朔铁路府谷站的夜色,铁轨、站台顷刻间覆盖上了厚厚的“冰甲”。
6时30分,客运员孙丽芳踩着齐踝深的积雪冲进站台,手中的铁锹与冰面撞击出清脆声响。
“快!趁第一趟车进站前把通道清出来!”孙丽芳呵出一团白雾,身后十余名“橙衣卫士”已挥起扫帚。
18时20分,候车大厅的电子屏正在播报“因下雪高速公路全线封闭”的消息。此时,K8203次列车成为上千旅客最后的希望。人群如潮水般涌来,焦灼的空气里飘着方便面与霜雪混杂的气味。
客运值班员高小红攥紧冻得发僵的手指,把扩音器贴在嘴边:“大家跟着志愿者走,我们保证都能上车!”这天本该她休息,可清晨看到窗外的雪势,她又毫不犹豫地穿上制服。
暴雪中的站台成了客运班组的战场。高小红半跪着往台阶上撒融雪剂。远处传来“吱呀”一声,一位老人踉跄着走在覆有薄冰的站台。“小心!”高小红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臂弯稳稳托住老人胳膊。老人颤巍巍摸出手机:“闺女,这电子票真能上去车吗?”“您瞧”,高小红指着老人手机上的二维码,“待会我陪您刷证进站!”
19时,一声汽笛声刺破雪幕。K8204次列车裹挟着风雪进站时。雪片糊住睫毛的高小红眯眼盯着人群中晃动的身影,3位女学生险些被行李箱绊倒,她一把拽住背包带,时刻关注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安全。当最后一名旅客踏进车厢,她的制服已结满冰壳,像披着一身“鳞甲”。
19时10分,列车携光而行。“小心脚下”“抓紧栏杆”……近10个小时里,高小红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在零下15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中,雪仍在下,但那些橙色的身影依旧在站台上晃动,仿佛冰天雪地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
千列竞发 载起家国双重奔赴
2月22日20时,在央视新闻镜头里,一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与K8204次客运列车在府谷站擦肩而过。前者承载着56.5亿吨累计运输量的厚重历史,后者搭载着春运第32876名旅客的归乡期盼。这帧被260万网友刷屏的“世纪同框”,定格了神朔铁路29年来“乌金动脉”与“归乡银线”的双轨传奇。
当见到调度指挥中心值班主任汪刚时,他身后的电子屏正跳动着1月货运数据——“包神铁路集团运量完成2418万吨,超月度计划143万吨。”而就在同一时间的神木北站母婴候车室里,客运员赵海燕刚为婴儿冲好奶粉。
回溯时间轴,这条战略通道的每一次脉动都烙刻着家国印记——
1998年10月,神朔铁路开通包头至神木北方向旅客列车K651/652;1999年9月28日,神朔铁路开通神木北至大同方向K4629/4630;2015年7月10日,神朔铁路开通K8203/K8204次府谷—西安—安康客运列车,截至2月22日,累计发送旅客超435万人次,解决了老区人民出行难题。
虽然因客运列车运行图调整等原因,包头至神木北、神木北至大同方向的旅客列车停运了,但K8203/K8204次“幸福号”旅客列车,依旧每日在电子客票核验声与万吨煤列的轰鸣声中谱写着家国双重协奏曲。
在央视新闻直播镜头拍不到的轨道缝隙间还有更多细节:府谷站客运班组每日提前4小时备勤,通过智能监控系统与数百趟煤列保持精准安全间距;神木北站母婴室的恒温柜里,温奶器电子屏与货运调度台的警示灯共用一套供电系统……这是“民生温度”与“经济精度”的终极耦合。
40个昼夜的轮转,960小时的钢轨震颤,神朔铁路在黄土高原上刻写下双重使命的史诗。当57600分钟的春运倒计时归零,32986名旅客的归途在智能系统的轨迹中熔铸成时代的坐标——这里既有重载煤列与客运车厢的时空交响,更有钢铁动脉与人间温情的世纪和鸣。
风雪中,“橙衣卫士”鞋底蒸腾的热气融化了零下20摄氏度的坚冰;电子客票荧光的轨迹照亮了老区人民走出大山的黎明。镜头里,秒级调度的齿轮精密咬合,“橙衣卫士”的身影坚定如松,共同编织着战略命脉的经纬长卷。
铁轨向远方延展,神朔公司的列车驶过万里归程。春潮乍起,东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