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舌尖上的乡愁
2025年02月25日
字数:1195
版次:04

◎卜健芳

  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无论离开家多久多远,都不会忘记小时候的味道。
  “闺女,我想吃咱老家的烧饼了,你买点回来!”80岁的父亲说道。他嘴里说的烧饼,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面食,也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
  我的老家在保定唐县的一个小村庄。那时,父亲在几百公里之外的承德电厂工作,母亲则带着我和弟弟与奶奶生活在农村老家。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除了乡野间孩子们每天疯跑玩闹的自由自在,就是缸炉烧饼酥脆咸香与农家自制灌肠软糯醇厚的绝妙滋味。
  大伯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但在大家庭里,他却是孩子们心中灵魂式的人物。由于家里孩子众多。为培养孩子们的自主生活能力,他会在日常生活中分配一些小任务给大家,然后评选出“生活小能手”,作为他赶集的助手。每当获此殊荣,我都会喜不自禁地拎起那只藤编购物篮。大伯则会抱起我坐在自行车的前横梁上,然后朝着集市的方向疾驰而去。
  缸炉烧饼对原料的要求不是很高,普通的面粉即可,关键在于面、水、盐的比例要拿捏精准。经验丰富的面点师傅从来不需要量具,最佳配比早已在日积月累的操作中烂熟于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做烧饼的面要和得略硬一些,醒面两个小时后擀成薄片,然后将四面回折,折叠成手掌大小的长方形,在光滑的一面粘上芝麻,就可以放入炉中烘烤了。缸炉,顾名思义,是用大水缸做成的炉子,底部凿空,放上点燃的炭火,缸体就能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再将擀好的饼坯自下而上一圈圈贴在烧热的缸壁上,盖上盖子,静待饼坯在炭火的烘烤下慢慢成熟。待到饼熟,掀开盖子,一股热气升腾而出,沁人的麦香混合着芝麻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吃烧饼时,大伯总是先到熟食摊切几两熏肉或买一截刚出锅的灌肠。待烧饼出炉后,让老板趁热用筷子或小刀把烧饼的一头儿挑开,将肉片或灌肠塞进烧饼中间。我双手捧起夹满馅料的四方烧饼咬上一口,慢慢咀嚼,肉香与饼香完美融合,那种滋味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上学后,我们搬到了父亲工作的承德电厂。每当寒暑假,我都要回老家陪伴奶奶和大伯,与大伯一起骑车去集市上品尝新出炉的烧饼夹肉,重温那份浓郁而质朴的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奶奶和大伯也先后离我们而去。逢年过节,叔叔婶婶会邮寄老家的缸炉烧饼,以慰藉我们的思乡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社交平台结识了一位祖传几代人都做缸炉烧饼的老乡。每当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便给她打电话,请她烤一炉酥脆咸香的缸炉烧饼。
  春节前夕,父亲和母亲又开始着手制作老家灌肠。火炉上,浓香的肉汤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切好的肉块与颗粒状的红薯淀粉和调味料充分混合,在滚开的肉汤冲烫下,变成了细腻而顺滑的奶浆。母亲将漏斗小心翼翼地插入肠衣口,父亲舀起一勺淀粉肉浆顺着漏斗灌入,我则剪上一段棉线,扎紧母亲手中那灌饱浓浆的肠衣,一根充满家乡风味的灌肠就制作完成了。
  家乡的味道,都是最美好的味道。因为里面藏着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乡愁,散发着家的温暖。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承德热电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