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温馨的记忆
◎潘丽梅
2025年02月12日
字数:1016
版次:04
  记忆中的元宵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快乐。厨房里,母亲总是忙碌着准备节日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母亲先将糯米粉倒入大盆,缓缓加入温水,双手灵巧地轻轻揉搓。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糯米粉就变成了光滑细腻的面团。接着是做馅料,母亲最喜欢做黑芝麻馅,有时也做花生馅。需要将黑芝麻或花生细细研磨,再放上白砂糖和猪油,用筷子将它们充分混合。瞬间,醇厚的香味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此时,面团也醒好了,母亲用力将面团揪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面团,按压,将馅料装进去一小勺后,将开口处捏合,用力搓成圆球。母亲做的元宵浑圆灵秀,再加上馅料醇香,一口吃下去,软糯香甜,让我至今难忘。
  我还记得第一次包元宵时的样子,笨拙的我学着母亲将小面团按压成掌心大小后,费了好半天劲才将馅料藏进去,却怎么也搓不圆,要么就是馅料都露了出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满天星斗下的元宵节花灯。那时候,由于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很多家庭都会就地取材做花灯。爷爷算得上是制作灯笼的能手,每年一进腊月,爷爷便开始准备扎灯笼的材料。空的罐头瓶、用剩的红绸布、新买的大红纸,甚至自家种的白萝卜,都可以是做灯笼的材料。圆形贴着福字的罐头灯笼、长方形绣金花的红绸灯笼……爷爷亲手制作的灯笼总是装饰得色彩斑斓,非常喜庆。
  迫不及待地吃完晚饭,全家人便一同走出家门,一头扎进热闹非凡的节日浪潮里。街头巷尾,五彩斑斓的灯笼高高悬挂,把大街小巷装点得格外喜庆。没走出多远,激昂的敲锣声响彻耳畔,那是热闹的扭秧歌表演。只见舞者们身着鲜艳服饰,手中彩绸上下翻飞,脚步灵活多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招一式都透着浓浓的喜悦。更吸引人的,是东北特有的踩高跷。表演者们脚踩半米多高的高跷,身着绚丽彩装,在人群中或轻盈跳跃,或俏皮扭动,每一个惊险动作都引得观众阵阵惊呼与喝彩。
  我和小伙伴们也没闲着,提着亲手绘制的灯笼,在大街小巷里欢呼雀跃。灯笼里的烛光随着我们的奔跑闪烁跳跃,和天上的明月相映成趣。我们在人群中穿梭,一会儿凑近看杂耍,一会儿去摸一摸舞龙的龙须,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即便夜已深,也舍不得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中的元宵节似乎带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将温馨和喜悦密密缝制在那个寒冷季节里。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欢乐和期待,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浓浓的节日氛围所温暖。
  一碗元宵、一盏灯笼、一份祈愿、一丝温暖。如今又到元宵节,今夜的我,愿与明月共醉,与家人同欢。(作者单位:吉林长春热电一厂)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