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风过长城岭
张金刚
2024年11月04日
字数:1615
版次:04
  又一季秋风飒飒秋草黄
  风过长城岭
  沉香岁月长
  长城岭的故事仍在继续……
  
  有“冀晋咽喉”之称、地处“燕晋分疆处”的长城岭,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群峰连绵,松涛阵阵,尽显巍巍太行的雄伟壮丽之姿。
  面向蜿蜒北上的明长城,身依“万里长城·长城岭”的标志碑,我肃然静立;右手一指是燕赵大地的河北阜平,左手一指是三晋大地的山西五台。虽地域、文化有异,然冀晋同在八百里太行,山同脉、水同源、路相通、人相亲。
  多次站在长城岭山口,我都似站在自然与历史的风口,感受着来自河北慷慨悲歌的风吹到五台、来自山西文明厚重的风吹到河北;山风清凉,挟着故事,拂过历经近五百年风雨的边墙垛口、青砖石条,我不禁心潮翻涌,思绪万千。
  这道岭原来叫什么,不得而知,也已不重要。有道是,凭借高山天险之势,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为宋辽交兵的古战场。兵戎相见、战马嘶鸣的场景,已然隐没在离离荒草之中;可杨六郎挂过盔甲的松树被叫作“挂甲树”,杨家将战马蹄刨水涌的山泉被叫作“马刨泉”的故事却世代流传。自从明朝万历年间在阜平史家寨、吴王口、龙泉关,特别是西部山口一带,修建长城关隘、驻兵御守起,及至清朝几百年,明朝内长城雄踞太行、贯通南北、扼守关口的地理军事地位,始终未曾撼动。此岭也便因长城得名“长城岭”,沿用至今。
  “长城岭”此名,我目前见过最早的出处,是《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开篇中的记述。
  三百多年前的明崇祯六年(1633年),从北京去往五台山游历的徐霞客,经阜平县城一路向西,于八月初四到达并留宿“重城当隘口”的军事重镇龙泉关。如今,曾经的古城已不复存在,瓮城、楼台、军营、寺庙、商铺及应运而生的人文民俗,皆流进了历史的长河,留在了古籍的书页。
  初五日,徐霞客“北行十里……如是五里……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长城岭”三个字赫然留存于《徐霞客游记》中,让我很是激动。穿越历史,我欣喜地“看到”了当年徐霞客笔下长城岭巍峨壮美的模样:“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如今,雄峙峰顶的巍楼已然不见,只余那座沧桑雄健、如历史之眼的城门在绝顶矗立;虽也寻不到那株古松,却见南山有大片落叶松林,在四季轮转中逐年繁密苍翠。北山,从明朝走来的古长城,早已完成守卫疆土的职责,彻底留给了自然与时间,在那里静默着、苍老着。
  徐霞客之后,据载,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数位皇帝到五台山礼佛进香的龙辇仪仗,曾十余次浩浩荡荡跨过长城岭。这条路,因此被称作“古御道”。两百多年前的1761年3月,乾隆帝路经长城岭时,曾邂逅过一片明丽的杏花,留下了御笔诗画,为往返行程平添了情趣。
  长城岭,是一道英雄的岭。抗日战争爆发后,长城岭成为抗战岁月的见证。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在长城岭以西的五台县普济寺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成立11天后,聂荣臻率领军区领导机关及八路军115师一部,从五台县向东越过长城岭,移驻阜平县城,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无数抗日将士、先进青年、国际友人跨越长城岭,与广大边区群众一道,艰苦奋斗,顽强战斗,筑起抗日救亡的钢铁长城。
  长城岭,亦是一道荣光的岭。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路经山西,翻过五台山,跨越长城岭,于4月12日来到晋察冀首府所在地阜平。透过现藏于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油画《踏遍青山》,可以想象当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登上长城岭,极目远眺、指点江山的坚毅与豪迈。
  2012年12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长城岭脚下的龙泉关镇的顾家台村、骆驼湾村,慰问贫困群众,共谋脱贫大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懈的奋斗,摆脱贫困、建成小康、走向振兴的阜平,山乡巨变,一派生机。
  又一季秋风飒飒秋草黄,风过长城岭,沉香岁月长。长城岭的故事仍在继续……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