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花依旧迎春开
2024年10月30日
字数:2995
版次:04
贺兰山深处石炭井的百里矿区,盛产三月吐蕊、四月怒放的山杏花,它是最早给矿区送来春消息的植物之一。
原石炭井矿务局乌兰煤矿,那里曾有着漫山遍野的山杏花,从我出生那年就开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见证了父亲和老一辈矿工开山取宝,挖煤养家的风雨历程。
乌兰煤矿于1975年6月30日建成投产,2016年关停,从辉煌到落寞只存续49年。我是个典型的煤二代,和山杏花一样厮守在贺兰山的怀抱整整40年。2006年,因企业学校移交政府的缘故,我便带着退休的父母离开煤矿来到大武口定居,继续着我的教育工作。彼时丈夫仍旧在乌兰煤矿工作,所以我常乘坐绿皮小火车回矿探亲。2016年煤矿关停后职工分流,丈夫因此转岗离开那里后,我就不常回到矿区去见野生的、耐旱的、枝干长满刺的山杏花了。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这期间虽也常常给年逾七旬的父母无数次谈及过这个曾滴洒过他们血汗、燃烧过他们青春的矿区的许多人和事,但,耳闻的苍凉让他们不忍细究和详问。于我,这个曾经的家园、梦中和笔下被一次又一次赋予清晰丰满且色彩明快的家园,仍是我心之所念、灵魂所在、精神寄托的高原。
距离乌兰煤矿关停八年之久后的2024年初夏,因我梦中再现的山杏花的牵绊,我和丈夫带上年逾八旬的父母驱车前往矿区回访探视,这一路我见到了许多年来不曾见到的风景。
每每看到绿色充盈、水草丰美的路段,我们便停下车走过去,听父母讲述在此地所发生的故事。
矸石山是有故事的。乌兰矿作为石炭井矿务局所属的一个煤矿,同石炭井辖区的其他煤矿一样,是宁夏老工业基地,一座座高耸矗立的矸石山曾成为宁夏最北端版图上的骄傲。作为矿工子弟,我外出读书的日子,远远看见厚重的矸石山,就像看见地标一样,知道那个写满牵挂的家就在眼前了。那时,出煤的贺兰山,产煤的老矿工都是我的骄傲。与我同龄的矿工子弟,少年时,几乎都在矸石山上捡过煤,那里曾流淌过煤二代的快乐。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矿井的关闭,屹立在旷野的矸石山已经逐渐消逝,一路上已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矿区上空飘荡的煤尘是有故事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刚洗过的衣服不敢晾晒在院子里,会被煤尘再覆盖,尤其是白衬衣,不敢轻易穿。”我对身着白色外套的儿子说。“有那么严重?”和我一样土生土长在矿区的丈夫认真地对儿子说,“风吹煤尘起,漫天黑沙扬。空气中弥漫,无处不在,你吸进去的空气能是干净的吗?”“怪不得小时候一有刮风的天气擤出的鼻涕有黑色。”儿子若有所思。
遍地流淌的黑水沟是有故事的。父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国家统一开发煤矿,矿区流出的水是清的,咱家的老梨树就是用矿区流出的地表水浇灌的,结出的梨甜得齁人。”母亲说:“到后来,大约从90年代开始吧,临近水沟住的人家,白天将水沟堵上一截,夜里煤泥就会逐渐沉积下来,静待几日,就可从黑水沟里捞出煤泥,在冬天供烧火取暖做饭用。冬天一通炉子,哪个矿工家不是粉尘满屋漂?”听着这样的对话,眼前浮现了上世纪末我们身处的煤尘粉尘无处不在矿区环境。
山杏花和小动物是有故事的。矿工子弟的秋天,有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多的快乐,那就是进山采摘山杏核,拿回家炒着吃,其味道妙不可言。到儿子这一代,山上少有了山杏花,也就更谈不上能吃上比炒葵花籽更香的山杏核了。
寻找春天可以爬山去看山杏花,一丛丛一簇簇,绝对不会辜负你踏春的脚步。在嘴馋了的秋天,那些采摘山杏的日子里,矿区里奔跑的野兔、飞过的呱呱鸡、崖壁上跳跃的岩羊、高空盘旋的老鹰都曾是我们的快乐。“家里养的那群鸡可没少吃山里的蚂蚱、蝈蝈和蛐蛐,那时候山里这样的昆虫可太多了。”母亲看着车窗外蓬勃的小草说“不似前几年山里只有甲壳虫。”
我和父母盘点着曾经在矿区生活的点滴,看着窗外醉人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干净的路面和迎风吹来带有清新草味的空气,竟喜不自禁。
我们生活过的矿区变了。
矿山关闭,周围牧民放牧的牛羊马便多了。山脚下奔跑的羊群换上了干净的外衣,不似那些年在我们眼前怯怯走过的、明明穿着白色毛皮却从头到脚、从毛皮深处到外部都被煤尘完整裹挟、结成一绺绺黑条和杂团的羊毛。此刻,刚好有只绵羊从我身边走过,我将手伸入它脊背的毛层深处,在它的皮肤上挠了一下,当我再拿出来看指甲缝时,竟没有半点煤尘!“真干净,羊儿们恢复了真身。”我感叹道。
走走停停,我们的车开到了乌兰煤矿腹地。先去看了看原来的家,那里早已夷为平地,空有那棵依旧在风中挺立,枝头挂满果的大梨树像卫兵在那里驻守。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推倒的平房,断壁残垣看不到多少,倒是被人为用沙土覆盖的地表上已绿草如茵。调转车头,我们将车停在原乌兰煤矿办公大楼前。很多留守的矿工子弟上前来打招呼,带我们参观曾经的家园。
父辈采挖,子弟修复。
2016年乌兰煤矿关停时,留下了百余名矿工,他们几乎都是三线建设时期来此工作的第一代建设者的子弟,其中不乏煤二代和煤三代,熟悉的面孔中有我的邻居、同学和学生。这些年他们承担起了看守矿井、保护矿区生态的工作,成为矿山环境整治的第一批参与者。过去的矿山煤炭开采者,成为今天恢复矿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设者。熟悉的家园、曾经的工作面,是他们新的主战场。2017年,他们同石炭井百里矿区的留守人员一样,向贺兰山打响了生态保卫战的第一枪。
从2016年春到2024年夏的八年时间里,这些人在矿区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对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对灭火工程遗留地表剥挖坑进行回填、每日组织洒水车对施工区域主要道路进行洒水作业,以降低和减少扬尘污染,努力修复自然环境。在治理过程中,他们用矿车将矸石山堆成近百米高的废渣台,为降低坡度,防止水土流失,再将矸石山削成“梯田”的样子,随后,梯田样的矸石山被覆上近50厘米厚的黄土,上面栽植各种耐旱灌木,还有山桃、火炬等乔木,供水主管网的安装及通水的配套工程也同步施工,以确保让寸草不生的矸石山形成一层可以留住绿色生机的“皮肤”。同时,“依山势、顺山形、随山走”,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也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
这个初夏,远眺平整的矸石台,经采坑回填、削坡降级、平整覆土、植被复绿等措施修复后的山体已一改昔日“黑乱差”的模样,正以回归自然的方式休养生息。
盘旋而上,登上平整的矸石台,老父亲环顾四周后感慨地说:“2017年第一次回矿,采煤区还是一片黑色的矸石山和采空区,让我们这些离开的老矿工还看不到任何希望。2019年再次进山时,昔日黑色的矸石山和采空区已通过消坡、降高、推填覆土变成了金黄色。今天,时隔5年旧地重游,满眼望去,许多土地已披上了绿色。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呀。”“做好水源涵养要多种树,防风固沙植草也少不了,恢复生物多样性要更多的人有参与意识,所以我们要干的活多着呢。”曾经的矿区老邻居说。
眼见的变化、听说的故事,让我们这些曾经的矿区人在感慨的同时,更多的是内心深处藏不住的喜悦。想起自己离开矿区18年来,作为岁岁进山年年种树的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的建设者,我也由衷地自豪。而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森林公园做森林防火员的丈夫,这几年所有的见闻与经历,也无不让他由衷感叹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真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拉锯战,破坏容易修复难,守住青山,接力播绿,贺兰山持续焕发生机的梦并不遥远。
趁父母在矸石台上与人交流、欣赏眼前的风景时,我和丈夫及儿子按捺不住欣喜,朝不远处的另一座山上爬去。半山腰,我看到了很多长满刺、挂满果的山杏枝正蓬勃着。我们会意地看了看儿子,告诉他“今后的每一年,山杏花依旧迎春开。”
原石炭井矿务局乌兰煤矿,那里曾有着漫山遍野的山杏花,从我出生那年就开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见证了父亲和老一辈矿工开山取宝,挖煤养家的风雨历程。
乌兰煤矿于1975年6月30日建成投产,2016年关停,从辉煌到落寞只存续49年。我是个典型的煤二代,和山杏花一样厮守在贺兰山的怀抱整整40年。2006年,因企业学校移交政府的缘故,我便带着退休的父母离开煤矿来到大武口定居,继续着我的教育工作。彼时丈夫仍旧在乌兰煤矿工作,所以我常乘坐绿皮小火车回矿探亲。2016年煤矿关停后职工分流,丈夫因此转岗离开那里后,我就不常回到矿区去见野生的、耐旱的、枝干长满刺的山杏花了。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这期间虽也常常给年逾七旬的父母无数次谈及过这个曾滴洒过他们血汗、燃烧过他们青春的矿区的许多人和事,但,耳闻的苍凉让他们不忍细究和详问。于我,这个曾经的家园、梦中和笔下被一次又一次赋予清晰丰满且色彩明快的家园,仍是我心之所念、灵魂所在、精神寄托的高原。
距离乌兰煤矿关停八年之久后的2024年初夏,因我梦中再现的山杏花的牵绊,我和丈夫带上年逾八旬的父母驱车前往矿区回访探视,这一路我见到了许多年来不曾见到的风景。
每每看到绿色充盈、水草丰美的路段,我们便停下车走过去,听父母讲述在此地所发生的故事。
矸石山是有故事的。乌兰矿作为石炭井矿务局所属的一个煤矿,同石炭井辖区的其他煤矿一样,是宁夏老工业基地,一座座高耸矗立的矸石山曾成为宁夏最北端版图上的骄傲。作为矿工子弟,我外出读书的日子,远远看见厚重的矸石山,就像看见地标一样,知道那个写满牵挂的家就在眼前了。那时,出煤的贺兰山,产煤的老矿工都是我的骄傲。与我同龄的矿工子弟,少年时,几乎都在矸石山上捡过煤,那里曾流淌过煤二代的快乐。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矿井的关闭,屹立在旷野的矸石山已经逐渐消逝,一路上已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矿区上空飘荡的煤尘是有故事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刚洗过的衣服不敢晾晒在院子里,会被煤尘再覆盖,尤其是白衬衣,不敢轻易穿。”我对身着白色外套的儿子说。“有那么严重?”和我一样土生土长在矿区的丈夫认真地对儿子说,“风吹煤尘起,漫天黑沙扬。空气中弥漫,无处不在,你吸进去的空气能是干净的吗?”“怪不得小时候一有刮风的天气擤出的鼻涕有黑色。”儿子若有所思。
遍地流淌的黑水沟是有故事的。父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国家统一开发煤矿,矿区流出的水是清的,咱家的老梨树就是用矿区流出的地表水浇灌的,结出的梨甜得齁人。”母亲说:“到后来,大约从90年代开始吧,临近水沟住的人家,白天将水沟堵上一截,夜里煤泥就会逐渐沉积下来,静待几日,就可从黑水沟里捞出煤泥,在冬天供烧火取暖做饭用。冬天一通炉子,哪个矿工家不是粉尘满屋漂?”听着这样的对话,眼前浮现了上世纪末我们身处的煤尘粉尘无处不在矿区环境。
山杏花和小动物是有故事的。矿工子弟的秋天,有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多的快乐,那就是进山采摘山杏核,拿回家炒着吃,其味道妙不可言。到儿子这一代,山上少有了山杏花,也就更谈不上能吃上比炒葵花籽更香的山杏核了。
寻找春天可以爬山去看山杏花,一丛丛一簇簇,绝对不会辜负你踏春的脚步。在嘴馋了的秋天,那些采摘山杏的日子里,矿区里奔跑的野兔、飞过的呱呱鸡、崖壁上跳跃的岩羊、高空盘旋的老鹰都曾是我们的快乐。“家里养的那群鸡可没少吃山里的蚂蚱、蝈蝈和蛐蛐,那时候山里这样的昆虫可太多了。”母亲看着车窗外蓬勃的小草说“不似前几年山里只有甲壳虫。”
我和父母盘点着曾经在矿区生活的点滴,看着窗外醉人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干净的路面和迎风吹来带有清新草味的空气,竟喜不自禁。
我们生活过的矿区变了。
矿山关闭,周围牧民放牧的牛羊马便多了。山脚下奔跑的羊群换上了干净的外衣,不似那些年在我们眼前怯怯走过的、明明穿着白色毛皮却从头到脚、从毛皮深处到外部都被煤尘完整裹挟、结成一绺绺黑条和杂团的羊毛。此刻,刚好有只绵羊从我身边走过,我将手伸入它脊背的毛层深处,在它的皮肤上挠了一下,当我再拿出来看指甲缝时,竟没有半点煤尘!“真干净,羊儿们恢复了真身。”我感叹道。
走走停停,我们的车开到了乌兰煤矿腹地。先去看了看原来的家,那里早已夷为平地,空有那棵依旧在风中挺立,枝头挂满果的大梨树像卫兵在那里驻守。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推倒的平房,断壁残垣看不到多少,倒是被人为用沙土覆盖的地表上已绿草如茵。调转车头,我们将车停在原乌兰煤矿办公大楼前。很多留守的矿工子弟上前来打招呼,带我们参观曾经的家园。
父辈采挖,子弟修复。
2016年乌兰煤矿关停时,留下了百余名矿工,他们几乎都是三线建设时期来此工作的第一代建设者的子弟,其中不乏煤二代和煤三代,熟悉的面孔中有我的邻居、同学和学生。这些年他们承担起了看守矿井、保护矿区生态的工作,成为矿山环境整治的第一批参与者。过去的矿山煤炭开采者,成为今天恢复矿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设者。熟悉的家园、曾经的工作面,是他们新的主战场。2017年,他们同石炭井百里矿区的留守人员一样,向贺兰山打响了生态保卫战的第一枪。
从2016年春到2024年夏的八年时间里,这些人在矿区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对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对灭火工程遗留地表剥挖坑进行回填、每日组织洒水车对施工区域主要道路进行洒水作业,以降低和减少扬尘污染,努力修复自然环境。在治理过程中,他们用矿车将矸石山堆成近百米高的废渣台,为降低坡度,防止水土流失,再将矸石山削成“梯田”的样子,随后,梯田样的矸石山被覆上近50厘米厚的黄土,上面栽植各种耐旱灌木,还有山桃、火炬等乔木,供水主管网的安装及通水的配套工程也同步施工,以确保让寸草不生的矸石山形成一层可以留住绿色生机的“皮肤”。同时,“依山势、顺山形、随山走”,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也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
这个初夏,远眺平整的矸石台,经采坑回填、削坡降级、平整覆土、植被复绿等措施修复后的山体已一改昔日“黑乱差”的模样,正以回归自然的方式休养生息。
盘旋而上,登上平整的矸石台,老父亲环顾四周后感慨地说:“2017年第一次回矿,采煤区还是一片黑色的矸石山和采空区,让我们这些离开的老矿工还看不到任何希望。2019年再次进山时,昔日黑色的矸石山和采空区已通过消坡、降高、推填覆土变成了金黄色。今天,时隔5年旧地重游,满眼望去,许多土地已披上了绿色。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呀。”“做好水源涵养要多种树,防风固沙植草也少不了,恢复生物多样性要更多的人有参与意识,所以我们要干的活多着呢。”曾经的矿区老邻居说。
眼见的变化、听说的故事,让我们这些曾经的矿区人在感慨的同时,更多的是内心深处藏不住的喜悦。想起自己离开矿区18年来,作为岁岁进山年年种树的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的建设者,我也由衷地自豪。而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森林公园做森林防火员的丈夫,这几年所有的见闻与经历,也无不让他由衷感叹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真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拉锯战,破坏容易修复难,守住青山,接力播绿,贺兰山持续焕发生机的梦并不遥远。
趁父母在矸石台上与人交流、欣赏眼前的风景时,我和丈夫及儿子按捺不住欣喜,朝不远处的另一座山上爬去。半山腰,我看到了很多长满刺、挂满果的山杏枝正蓬勃着。我们会意地看了看儿子,告诉他“今后的每一年,山杏花依旧迎春开。”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