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心且直
2024年10月30日
字数:1777
版次:04
那年一个深秋的早晨,一辆军绿色卡车缓缓停靠在我家门外。这辆车是矿上拉煤的,受家父之托空车返回,顺路带上了母亲和我们姐妹三人,这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远行。
中午,汽车钻进了山沟,沿山沟向更深处挺进,我那时懵懂,隔着车窗只看到山峦耸立、溪水潺潺。车速缓慢,顺坡投射的目光里,皆是凄凄黄草,后来得知,那是即将成熟的白芨芨,而它顽强的生命力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印象。车轮下的山路蜿蜒曲折,让人头晕目眩。傍晚时分,终于抵达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煤矿,自此一家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聚。
父亲19岁时就成为白芨沟矿井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矿区四周荒芜,人烟稀少,只有几间简易的工棚供人居住。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退缩,为保障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居所,他们就地取材,用黄土掺入麦秸秆制作土坯,搭建土坯房。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效率。尽管土坯房简陋而粗糙,但它承载着梦想和希望,同时也见证了父辈们与矿区共同成长的过程。
7岁那年我入学了,学校四面环山,名曰“育新小学”。由于山大沟深,平坦的地段有限,校园只能顺着矿区狭长的地势依山而建,教室墙体由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外表虽凹凸不平,内墙却刷上了当时比较稀缺的白色涂料,灯泡用瓦数大的,窗户和房顶用最好的木材,由技术最好的工人操作加工。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集中供暖,一到冬天,教室里只能靠一个小小的煤炉子,每到下课铃声响起,男生女生便不约而同地奔向墙角,争抢着将煤炭小心翼翼地投入炉膛,炉火映红了我们的脸庞,也照亮了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真理。
告别欢声笑语的小学生活,踏入初中校园,对我而言,是新征程,也是新希望。从家里到学校,不过十几分钟路程,却是我每日最期待的时光。不同于小学那条需要费力攀爬的坡道,如今的道路已铺上了坚实的水泥,平坦而宽敞。路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平房与四层小楼,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足迹。因中考不第,我未能考上师范,但我并没有泄气,继而调整心态,报考了矿上自办的技校。上技校虽非初衷,却也成为我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三年时光,我学习技能,锤炼意志,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会了责任与担当。2000年7月,我踏入了瓦斯抽放队的大门,那一刻,我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一丝紧张,三台巨大的瓦斯抽放泵矗立在眼前,机器轰鸣、声浪滚滚,让人不寒而栗。师傅笑盈盈地走过来,宽慰地说:“小云,别怕,这些设备看着吓人,但只要你熟悉了,就会发现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师傅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和信心。我深吸一口气,决定放下心中的恐惧。时间仿佛在那一刻放慢了脚步,一天下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清楚地记得这些设备的特性和瓦斯的作用,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的岗位在白芨沟南二瓦斯泵站。每天晨曦,我搭乘着温暖的通勤车,前往那片属于我的战场。我的任务是检测并记录瓦斯浓度与负压数据。这些数据,如同矿井的脉搏,直接关系着生产的安全与效率。每一次的认真记录,都是对生命安全的承诺与守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的效益日益提升,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随之改善。每一天,我都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工作的责任,往返于家与泵站之间。日子虽然辛苦,但内心充满欢乐。然而,生活的平静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打破,2005年初冬,我的父亲,一位在矿区默默耕耘了三十七载的老矿工,终于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节点——光荣退休。作为矿工子女,自小在矿区的喧嚣与静谧中长大,他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矿山的无限敬仰与责任。
悠悠岁月,瞬息万变,2013年11月1日这天,注定将被载入矿区发展史册。在资源整合的大潮中,白芨沟、大峰、汝箕沟三个历史悠久的煤矿携手,合并成立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并,更是几代矿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过去,从父亲那辈人的艰辛付出,到我这一代人的接力,矿山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每一次变迁,都是对矿山精神的又一次锤炼与升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技能,为矿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矿山的深情与热爱,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中午,汽车钻进了山沟,沿山沟向更深处挺进,我那时懵懂,隔着车窗只看到山峦耸立、溪水潺潺。车速缓慢,顺坡投射的目光里,皆是凄凄黄草,后来得知,那是即将成熟的白芨芨,而它顽强的生命力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印象。车轮下的山路蜿蜒曲折,让人头晕目眩。傍晚时分,终于抵达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煤矿,自此一家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团聚。
父亲19岁时就成为白芨沟矿井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矿区四周荒芜,人烟稀少,只有几间简易的工棚供人居住。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退缩,为保障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居所,他们就地取材,用黄土掺入麦秸秆制作土坯,搭建土坯房。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效率。尽管土坯房简陋而粗糙,但它承载着梦想和希望,同时也见证了父辈们与矿区共同成长的过程。
7岁那年我入学了,学校四面环山,名曰“育新小学”。由于山大沟深,平坦的地段有限,校园只能顺着矿区狭长的地势依山而建,教室墙体由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外表虽凹凸不平,内墙却刷上了当时比较稀缺的白色涂料,灯泡用瓦数大的,窗户和房顶用最好的木材,由技术最好的工人操作加工。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集中供暖,一到冬天,教室里只能靠一个小小的煤炉子,每到下课铃声响起,男生女生便不约而同地奔向墙角,争抢着将煤炭小心翼翼地投入炉膛,炉火映红了我们的脸庞,也照亮了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真理。
告别欢声笑语的小学生活,踏入初中校园,对我而言,是新征程,也是新希望。从家里到学校,不过十几分钟路程,却是我每日最期待的时光。不同于小学那条需要费力攀爬的坡道,如今的道路已铺上了坚实的水泥,平坦而宽敞。路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平房与四层小楼,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足迹。因中考不第,我未能考上师范,但我并没有泄气,继而调整心态,报考了矿上自办的技校。上技校虽非初衷,却也成为我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三年时光,我学习技能,锤炼意志,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会了责任与担当。2000年7月,我踏入了瓦斯抽放队的大门,那一刻,我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一丝紧张,三台巨大的瓦斯抽放泵矗立在眼前,机器轰鸣、声浪滚滚,让人不寒而栗。师傅笑盈盈地走过来,宽慰地说:“小云,别怕,这些设备看着吓人,但只要你熟悉了,就会发现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师傅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和信心。我深吸一口气,决定放下心中的恐惧。时间仿佛在那一刻放慢了脚步,一天下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清楚地记得这些设备的特性和瓦斯的作用,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的岗位在白芨沟南二瓦斯泵站。每天晨曦,我搭乘着温暖的通勤车,前往那片属于我的战场。我的任务是检测并记录瓦斯浓度与负压数据。这些数据,如同矿井的脉搏,直接关系着生产的安全与效率。每一次的认真记录,都是对生命安全的承诺与守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的效益日益提升,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随之改善。每一天,我都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工作的责任,往返于家与泵站之间。日子虽然辛苦,但内心充满欢乐。然而,生活的平静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打破,2005年初冬,我的父亲,一位在矿区默默耕耘了三十七载的老矿工,终于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节点——光荣退休。作为矿工子女,自小在矿区的喧嚣与静谧中长大,他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土地,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矿山的无限敬仰与责任。
悠悠岁月,瞬息万变,2013年11月1日这天,注定将被载入矿区发展史册。在资源整合的大潮中,白芨沟、大峰、汝箕沟三个历史悠久的煤矿携手,合并成立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并,更是几代矿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过去,从父亲那辈人的艰辛付出,到我这一代人的接力,矿山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每一次变迁,都是对矿山精神的又一次锤炼与升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技能,为矿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矿山的深情与热爱,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者单位: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