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人 那个时代
2024年10月24日
字数:2046
版次:03
时光如梭,如白驹过隙,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75个生日,包头能源也走过了66个春秋。
每每我看着手中的相册,就像打开了尘封的企业历史档案,在莽莽苍苍的阴山脚下,在赵长城延伸的腹地,处处都泼洒下原包头矿务局人的汗水,处处留下包头矿务局建设者的足迹。
艰苦创业 谱写奋斗之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石拐煤田,于1953年成立“中共绥远省人民政府石拐煤炭管理所”。同年11月,中央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局抽调申梦华、邹尚英等7名干部到石拐组建“包头煤矿筹备处”,同时成立筹备处党支部,武兰英担任党支部书记,隶属中共包头市委领导。1955年5月,中共包头市委为加强对石拐煤田矿井建设单位的管理,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1958年6月,包头矿务局成立,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有党员1092人,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书记马诚义,副书记李红(第一任局长)、王忠山。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来自五湖四海的能源建设者汇聚到包头矿务局建设洪流之中。
当时的矿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地方住,矿工们就在山间用土坯筑墙基、树干搭屋顶,依山而建、环煤而居的茅草房、土窑洞成为第一代能源建设者的“标配”。
看,相册的第一张黑白照片记录的是1956年4月长汉沟付井破土典礼的场景。会场设在石拐大青山脚下,建井施工现场在就地整理平整的一块儿空地上,台上摆放着几张办公桌,两边是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背后是青山蓝天。会场正面门字形的会标框架左边写着“大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右边写的是“提前完成内蒙古第一对竖井”。主会标是“长汉沟付井破土典礼”,台下会场内一块块木板摆成一排排座位,与会人员几乎是席地而坐。第二张照片是雄伟的钢铁结构的副井架正拔地而起,真正成为让建设者们骄傲自豪的内蒙古第一对竖井。第三张照片和第一张照片大力开展先进生产力运动有关,领导和受到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在一起合影留念。
那个年代,为了多出煤、出好煤,建设者们“先生产后生活”,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战天斗地、转战南北。三年困难时期,包头矿务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作,长汉沟及五当沟矿井正式移交生产,河滩沟及白狐沟矿井完成了新建与续建,大磁矿年产量突破百万吨,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标杆,被命名为全华北区“红旗矿”。
1970年5月,作为矿工子弟,我传承父辈事业,成为五当沟矿开拓队一名矿工。参加工作后,我经常看到或听到师傅和工友们为了多出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的故事。我敬佩煤矿的先进模范,还把王争气——我们煤矿的“王铁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王争气在大磁矿采煤二队当工人时,总是最先进掌子面,最后一个升井,出勤率始终保持100%。1972年在他担任采煤二队队长期间,有一次采煤掌子面发生了冒顶事故,多根金属支柱被埋。为了不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他组织全队工人分为四个班,在不足1米高的掌子面昼夜不停地往出挖。饿了啃口干粮,困了靠在柱子上打个盹。就这样在井下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才升井,被群众称为大磁矿的“王铁人”。1973年,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
奋力发展 谱写矿山奉献之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包头矿务局生产经营遇到困境,出现产量下降、资金短缺、运力不足的困难局面。面对困难,局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煤炭工业体制改革任务要求,深化改革、开源节流、创效增收。经过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阿刀亥矿成为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十面红旗之一;“七五”期间,包头矿务局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和1990、1992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万利一井建设被列入“八五”计划、寸草塔矿1990年投产,全局原煤总产量连续3年突破200万吨大关,煤炭生产势头强劲,安全管理状况良好,全员效率逐年提高,企业消化能力和积累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半个多世纪以来,包头矿务局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讲贡献、不顾小家顾大家”,先后建成了16对矿井,发扬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在百米井下挖掘着滚滚乌金,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党员人数到1990年12月达到2564名,据同年统计,全局共有二级党委11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9个,党员队伍在逐年壮大,党组织的力量在逐年增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职工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奋力开拓、勇往直前,闯难关、再创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新的战场上创造新纪录,为祖国的煤炭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我因为爱好写作,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矿工们为了煤炭事业拼搏奋斗的故事,1975年从开拓队调到五当沟矿宣传科当干事,1980年调到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其间1988年8月至1990年6月,到武汉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习),1994年被任命为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电视台台长,1997年被任命为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任包头矿业公司建安公司党总支书记。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包头能源志史办任副主任,2012年11月退休。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作为新时代的矿工,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山、那些人、那个时代,传承弘扬“红色赋能、绿色发展、金色创效”的包能文化,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每每我看着手中的相册,就像打开了尘封的企业历史档案,在莽莽苍苍的阴山脚下,在赵长城延伸的腹地,处处都泼洒下原包头矿务局人的汗水,处处留下包头矿务局建设者的足迹。
艰苦创业 谱写奋斗之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发石拐煤田,于1953年成立“中共绥远省人民政府石拐煤炭管理所”。同年11月,中央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局抽调申梦华、邹尚英等7名干部到石拐组建“包头煤矿筹备处”,同时成立筹备处党支部,武兰英担任党支部书记,隶属中共包头市委领导。1955年5月,中共包头市委为加强对石拐煤田矿井建设单位的管理,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1958年6月,包头矿务局成立,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有党员1092人,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书记马诚义,副书记李红(第一任局长)、王忠山。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来自五湖四海的能源建设者汇聚到包头矿务局建设洪流之中。
当时的矿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地方住,矿工们就在山间用土坯筑墙基、树干搭屋顶,依山而建、环煤而居的茅草房、土窑洞成为第一代能源建设者的“标配”。
看,相册的第一张黑白照片记录的是1956年4月长汉沟付井破土典礼的场景。会场设在石拐大青山脚下,建井施工现场在就地整理平整的一块儿空地上,台上摆放着几张办公桌,两边是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背后是青山蓝天。会场正面门字形的会标框架左边写着“大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右边写的是“提前完成内蒙古第一对竖井”。主会标是“长汉沟付井破土典礼”,台下会场内一块块木板摆成一排排座位,与会人员几乎是席地而坐。第二张照片是雄伟的钢铁结构的副井架正拔地而起,真正成为让建设者们骄傲自豪的内蒙古第一对竖井。第三张照片和第一张照片大力开展先进生产力运动有关,领导和受到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在一起合影留念。
那个年代,为了多出煤、出好煤,建设者们“先生产后生活”,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战天斗地、转战南北。三年困难时期,包头矿务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作,长汉沟及五当沟矿井正式移交生产,河滩沟及白狐沟矿井完成了新建与续建,大磁矿年产量突破百万吨,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标杆,被命名为全华北区“红旗矿”。
1970年5月,作为矿工子弟,我传承父辈事业,成为五当沟矿开拓队一名矿工。参加工作后,我经常看到或听到师傅和工友们为了多出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的故事。我敬佩煤矿的先进模范,还把王争气——我们煤矿的“王铁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王争气在大磁矿采煤二队当工人时,总是最先进掌子面,最后一个升井,出勤率始终保持100%。1972年在他担任采煤二队队长期间,有一次采煤掌子面发生了冒顶事故,多根金属支柱被埋。为了不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他组织全队工人分为四个班,在不足1米高的掌子面昼夜不停地往出挖。饿了啃口干粮,困了靠在柱子上打个盹。就这样在井下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才升井,被群众称为大磁矿的“王铁人”。1973年,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
奋力发展 谱写矿山奉献之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包头矿务局生产经营遇到困境,出现产量下降、资金短缺、运力不足的困难局面。面对困难,局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煤炭工业体制改革任务要求,深化改革、开源节流、创效增收。经过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阿刀亥矿成为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十面红旗之一;“七五”期间,包头矿务局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和1990、1992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万利一井建设被列入“八五”计划、寸草塔矿1990年投产,全局原煤总产量连续3年突破200万吨大关,煤炭生产势头强劲,安全管理状况良好,全员效率逐年提高,企业消化能力和积累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半个多世纪以来,包头矿务局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讲贡献、不顾小家顾大家”,先后建成了16对矿井,发扬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在百米井下挖掘着滚滚乌金,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党员人数到1990年12月达到2564名,据同年统计,全局共有二级党委11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9个,党员队伍在逐年壮大,党组织的力量在逐年增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职工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奋力开拓、勇往直前,闯难关、再创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新的战场上创造新纪录,为祖国的煤炭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我因为爱好写作,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矿工们为了煤炭事业拼搏奋斗的故事,1975年从开拓队调到五当沟矿宣传科当干事,1980年调到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其间1988年8月至1990年6月,到武汉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习),1994年被任命为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电视台台长,1997年被任命为包头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任包头矿业公司建安公司党总支书记。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包头能源志史办任副主任,2012年11月退休。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作为新时代的矿工,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山、那些人、那个时代,传承弘扬“红色赋能、绿色发展、金色创效”的包能文化,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刘虎威 口述 谢钰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