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人·75个堡垒
2024年10月18日
字数:3162
版次:02
龙源电力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
龙源电力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现有党员8名,业务领域包含了党建、行政后勤、规划发展、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同创共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到高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中,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获得西藏自治区2023年度“全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荣誉称号。
刘飘是龙源电力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2013年进藏。“西藏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像守护故乡一样守护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她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这样说。
正如刘飘所说,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她,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绿化、河源保护等活动,成立支部服务队,把支部的党员、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到藏区牧民放牧现场宣讲生态环保的政策与知识、到拉萨河开展“保卫拉萨河”垃圾清理、到公司电站周边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为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2023年5月的第一支部党员大会中,该党支部开展了就如何落实西藏自治区“四个创建”的大讨论。刘飘表示,“现在西藏自治区正在号召推进‘四个创建’,我们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优势,不仅仅在支部内部开展生态保护,要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堡垒阵地,让藏族同胞一起参与进来,拉着‘格桑’‘卓玛’一起保护西藏。”于是第一党支部“携手共护美丽西藏”宣讲活动应运而生。活动中,刘飘带领支部党员、公司藏籍职工,深入农牧民家中、放牧现场宣讲生态环保政策、合理放牧优势,引导藏区农牧民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了许多藏族同胞,让“格桑、洛桑、卓玛、尼玛”这些藏族同胞的名字出现在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黄廉铨是龙源西藏日喀则电站的一名党员、运检员。2023年初,因龙源电力西藏公司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建设的需要,参与该项目的工程建设工作。相应,其组织关系也转到了第一党支部。
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位于日喀则市萨嘎县,海拔超过了4800米,距离我国与尼泊尔的边境线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距离。超高海拔使得该项目建设现场的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黄廉铨在未到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前就积极参与生态植树活动、“携手共护美丽西藏”宣讲活动,深受感染。来到该项目建设现场后,第一眼就看到了进场道路施工扬起的粉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知道,在这片海拔极高、生态极为敏感的土地上,每一个建设行为都需倍加小心,以确保对自然环境的最小干扰和最大尊重。
于是,黄廉铨迅速行动起来,他不仅是一名工程建设者,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卫士”。他首先向项目部提出,要充分结合光伏组件基础施工特点,准确定位基础开挖点,减少原始草皮损坏面积。同时,在施工的同时同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特别是针对施工造成的植被破坏,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并立即实施。
在黄廉铨的倡议下,该党支部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恢复工作组。他们首先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环境评估,确定了受损植被的种类、分布及面积,并制定了科学的植被恢复方案。“要有效保护场区内表层水源,为场区植被恢复、草种生长提供水源保障。”这是他在建设现场勘察后提出的建议。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他们选择了耐寒、耐旱、易成活的本地植物种类,以确保植被恢复的成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于2023年底顺利建成,同时现场地面也披上了“生态绿”。
看着项目现场表面的“光伏蓝”、地面的“生态绿”以及远处的“雪山白”交相辉映。黄廉铨说:“光伏板下绿草茵茵,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美风景了。”
在龙源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像黄廉铨这样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辛,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恢复的同时,也助力着西藏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河北沧东电厂,有这样一位工程师,他以匠心独运的智慧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在该厂发电技术与故障诊断、汽轮机检修的征途上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他就是刚获得集团“科技新星”荣誉的厂生产技术部汽机主任工程师孔垂茂。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孔垂茂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能源技术的无限憧憬来到沧东电厂。面对错综复杂的汽轮机组和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被这份未知深深吸引。他知道,在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唯有不断学习,方能立足。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充电”之旅,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专业知识,从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热力循环系统,从传统的检修技艺到前沿的故障诊断技术,他一一攻克,逐渐崭露头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8月、11月举办的子分公司级技能大赛中,当时作为维护部汽机本体技术员的孔垂茂,勇夺“转机检修”和“汽机点检”两个项目第二名,同时获得“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两项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黄蛋”选手。提起这段经历,孔垂茂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未知的路,需要我与同事们一起闯,我相信我们这个团队会越来越好、越走越强。”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孔垂茂不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在技术分析过程中,他注意到1号机组凝汽器喉部流场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机组的整体性能,还增加了运行成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的专业知识应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这一难题没有吓到孔垂茂,他主动请缨,开启了《600兆瓦机组凝汽器喉部流场优化研究》项目攻坚之旅。
孔垂茂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修正,力求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他们终于找到了优化凝汽器喉部流场的最佳方案,并通过性能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一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机组效率,降低了能耗,还荣获了河北公司科技成果奖。
然而,新的挑战再次摆在了孔垂茂的面前。集团公司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之一的《全工况海水淡化抽汽梯级利用研究》项目启动了,作为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增设海淡背压机组的相关设计联络会上,制造单位提出:“海淡蒸发器虽然是高位布置,但排汽压力低于大气压的上排汽式汽轮机会存在疏水不畅的问题,会导致排汽缸积聚的运行风险。”正当大家为该技术难题一筹莫展、讨论是否可以将该汽轮机改型为技术成熟的下排汽式汽轮机时,孔垂茂凭借自己在海淡、汽机专业的工作经验提出在排汽缸底部设计一台液位自动控制的均压疏水箱。该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参会各单位的一致认可,一举解决了该专用汽轮机的汽缸疏水流向问题。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了理论研究和初步设计,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
在同事们眼中,孔垂茂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更是一位乐于分享、善于传承的导师。他的徒弟陈国栋如今已成长为汽机本体班的技术员,入职三年就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成为同一批入职的员工中最努力,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我的师傅总怕我‘吃’不饱,即使工作再忙,也会给我‘开小灶’,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在孔垂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的行列中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孔垂茂常说:“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正是这份对技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践行了什么是创新精神,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雪域高原的生态堡垒
本报通讯员 夷 健
龙源电力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现有党员8名,业务领域包含了党建、行政后勤、规划发展、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
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同创共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到高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中,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获得西藏自治区2023年度“全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荣誉称号。
刘飘是龙源电力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2013年进藏。“西藏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像守护故乡一样守护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她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这样说。
正如刘飘所说,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她,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绿化、河源保护等活动,成立支部服务队,把支部的党员、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到藏区牧民放牧现场宣讲生态环保的政策与知识、到拉萨河开展“保卫拉萨河”垃圾清理、到公司电站周边开展义务植树等活动,为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2023年5月的第一支部党员大会中,该党支部开展了就如何落实西藏自治区“四个创建”的大讨论。刘飘表示,“现在西藏自治区正在号召推进‘四个创建’,我们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优势,不仅仅在支部内部开展生态保护,要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堡垒阵地,让藏族同胞一起参与进来,拉着‘格桑’‘卓玛’一起保护西藏。”于是第一党支部“携手共护美丽西藏”宣讲活动应运而生。活动中,刘飘带领支部党员、公司藏籍职工,深入农牧民家中、放牧现场宣讲生态环保政策、合理放牧优势,引导藏区农牧民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感染了许多藏族同胞,让“格桑、洛桑、卓玛、尼玛”这些藏族同胞的名字出现在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黄廉铨是龙源西藏日喀则电站的一名党员、运检员。2023年初,因龙源电力西藏公司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建设的需要,参与该项目的工程建设工作。相应,其组织关系也转到了第一党支部。
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位于日喀则市萨嘎县,海拔超过了4800米,距离我国与尼泊尔的边境线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距离。超高海拔使得该项目建设现场的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黄廉铨在未到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前就积极参与生态植树活动、“携手共护美丽西藏”宣讲活动,深受感染。来到该项目建设现场后,第一眼就看到了进场道路施工扬起的粉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知道,在这片海拔极高、生态极为敏感的土地上,每一个建设行为都需倍加小心,以确保对自然环境的最小干扰和最大尊重。
于是,黄廉铨迅速行动起来,他不仅是一名工程建设者,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卫士”。他首先向项目部提出,要充分结合光伏组件基础施工特点,准确定位基础开挖点,减少原始草皮损坏面积。同时,在施工的同时同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特别是针对施工造成的植被破坏,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并立即实施。
在黄廉铨的倡议下,该党支部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恢复工作组。他们首先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环境评估,确定了受损植被的种类、分布及面积,并制定了科学的植被恢复方案。“要有效保护场区内表层水源,为场区植被恢复、草种生长提供水源保障。”这是他在建设现场勘察后提出的建议。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他们选择了耐寒、耐旱、易成活的本地植物种类,以确保植被恢复的成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萨嘎达吉岭光伏项目于2023年底顺利建成,同时现场地面也披上了“生态绿”。
看着项目现场表面的“光伏蓝”、地面的“生态绿”以及远处的“雪山白”交相辉映。黄廉铨说:“光伏板下绿草茵茵,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美风景了。”
在龙源西藏公司第一党支部,像黄廉铨这样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辛,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恢复的同时,也助力着西藏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孔垂茂: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
本报通讯员 田水鑫
在河北沧东电厂,有这样一位工程师,他以匠心独运的智慧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在该厂发电技术与故障诊断、汽轮机检修的征途上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他就是刚获得集团“科技新星”荣誉的厂生产技术部汽机主任工程师孔垂茂。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孔垂茂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能源技术的无限憧憬来到沧东电厂。面对错综复杂的汽轮机组和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被这份未知深深吸引。他知道,在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唯有不断学习,方能立足。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充电”之旅,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专业知识,从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热力循环系统,从传统的检修技艺到前沿的故障诊断技术,他一一攻克,逐渐崭露头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8月、11月举办的子分公司级技能大赛中,当时作为维护部汽机本体技术员的孔垂茂,勇夺“转机检修”和“汽机点检”两个项目第二名,同时获得“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两项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黄蛋”选手。提起这段经历,孔垂茂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未知的路,需要我与同事们一起闯,我相信我们这个团队会越来越好、越走越强。”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孔垂茂不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在技术分析过程中,他注意到1号机组凝汽器喉部流场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机组的整体性能,还增加了运行成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的专业知识应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这一难题没有吓到孔垂茂,他主动请缨,开启了《600兆瓦机组凝汽器喉部流场优化研究》项目攻坚之旅。
孔垂茂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修正,力求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他们终于找到了优化凝汽器喉部流场的最佳方案,并通过性能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这一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机组效率,降低了能耗,还荣获了河北公司科技成果奖。
然而,新的挑战再次摆在了孔垂茂的面前。集团公司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之一的《全工况海水淡化抽汽梯级利用研究》项目启动了,作为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增设海淡背压机组的相关设计联络会上,制造单位提出:“海淡蒸发器虽然是高位布置,但排汽压力低于大气压的上排汽式汽轮机会存在疏水不畅的问题,会导致排汽缸积聚的运行风险。”正当大家为该技术难题一筹莫展、讨论是否可以将该汽轮机改型为技术成熟的下排汽式汽轮机时,孔垂茂凭借自己在海淡、汽机专业的工作经验提出在排汽缸底部设计一台液位自动控制的均压疏水箱。该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参会各单位的一致认可,一举解决了该专用汽轮机的汽缸疏水流向问题。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了理论研究和初步设计,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
在同事们眼中,孔垂茂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更是一位乐于分享、善于传承的导师。他的徒弟陈国栋如今已成长为汽机本体班的技术员,入职三年就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成为同一批入职的员工中最努力,也是进步最快的一个。“我的师傅总怕我‘吃’不饱,即使工作再忙,也会给我‘开小灶’,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在孔垂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的行列中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孔垂茂常说:“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正是这份对技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践行了什么是创新精神,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