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深水行舟正奋楫
——辽宁公司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能
2024年10月18日
字数:3535
版次:02

本报通讯员 陈云鹏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辽宁公司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积极探索改革发展之路,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动力。截至8月末,辽宁公司完成发电量18.48亿千瓦时,同比增幅17.49%,比月度计划多发2.56亿千瓦时,8月份发电量创3年以来新高。尤其在今夏辽宁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五成的关键时期,辽宁公司肩负重任,在地区能源保供、平稳度汛等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辽宁公司重组后的第4个年头,公司数字化、科技化运行水平加快提升,精心构建的“省公司专业指导、三级企业统筹推动、分场部室负责落实”三级联动机制,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方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释放动能。
  顶层设计,握紧改革“指挥棒”
  当前,国企改革迈入深水区,如何做到深水行舟不松篙,辽宁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既是为充分发挥能源企业特殊作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所作出的战略性安排,也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总目标达成的现实需求。持续推动深化改革,突出高标准强管理、高质量抓改革、高水平搞创新,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
  今年以来,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辽宁公司高起点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工作要求,对照创建标准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组织制定方案,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所属辽宁热力公司通过优化机组运行方式,减少烟/贫瘦煤耗用量1.55万吨,节约燃料成本42.1万元;积极参与年度双边交易,3号和4号机组累计成交电量1164万千瓦时,成交均价429.88元/兆瓦时,保证了电量较高价位交易……
  一个个生动实践,体现出改革的分量、企业脱胎换骨的重生、内力的重聚。
  改革路上不止步,哪里有瓶颈,哪里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辽宁公司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24年亏损企业治理部署,将辽宁热力公司、鞍山公司等4家企业纳入年度治亏督导清单,“一企一策”逐户制定亏损治理方案。今年一季度,公司亏损企业户数较年度责任书目标减少2家,亏损额较日历进度减亏21.18%。
  改革破局开路,发展蹄疾步稳。坚持顶层设计引领,辽宁公司聚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领域,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切实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企业合作,集约化开发各类“新能源+”、绿电替代、综合智慧能源等项目,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整体推进,把稳管理“方向盘”
  “老国企、老电厂思维,筑起了一道制约企业发展的‘围墙’。”辽宁公司人资部一位管理人员说,“我们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因此,改革就成了辽宁公司“凤凰涅槃”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引擎,是源泉。一方面,破立结合,破除了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全方位激发了公司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不仅使企业发展迈向更加广阔的道路,也为职工带来更多机遇。
  辽宁热力公司是一家有着66年历史的老企业。改革之初,面对职工不理解、队伍不稳定等重重压力,该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点宣讲形势任务30余次,与各级职工谈心谈话400余人次,为职工答疑解惑,引导职工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本着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改革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稳、生产供热稳。
  改革后,辽宁热力公司内设机构从18个压缩到15个,中级管理岗位从78人压缩到39人,一般管理岗位从206人锐减至84人。
  与此同时,辽宁环保公司创新薪酬体系改革,探索“多干多得”机制,当年企业营收、利润和职工薪酬均大幅增长,走出了一条薪酬改革的新路。通过构建科学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职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形成组织与个人的合力,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赢。
  “改革给了我们年轻人机会,我想在这个岗位上干出成绩来。”对于改革带来的益处,造化污水处理厂厂长常林深有感触。去年12月,常林就是凭借优异表现,成功竞聘了厂长一职。
  辽宁公司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15个方面、35项重点工作,择优立项33项改革研究课题,以改革实效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跟集团公司考核体系变化,创新搭建年度“一企一策”差异化精准考核体系,针对所属单位经营发展重点任务,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和考核细则,有效引导激发各单位起跳摸高,加压奋进。
  探索创新,提升产业“含金量”
  “这可真好玩,就像打游戏一样!”戴着VR眼镜,正在接受安全培训的辽宁环保公司安全员刘靖宇,对这种高科技满满的安全培训方式充满了好奇。
  今年3月,辽宁公司投资了270万元,建设的占地610平方米的安全培训基地正式投入运行。该基地通过声、光、电、VR视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受训人员体验人字梯滑落体验、操作平台倾斜体验、高空坠落体验、受限空间作业教学展示等17个项目。在培训过程中突出了真实性、参与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技能以及培训效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61次安全培训,培训人数达723人。
  6月28日14时,辽宁公司一场远程防台防汛联动应急演练拉开序幕。大开厂模拟在台风、暴雨、水灾和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情况下,分别发生水淹厂房、人身触电、全厂停电故障,触发大开厂的二级响应和辽宁公司一级响应。辽宁公司主要负责人及主管人员在300多公里外的公司本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坐镇,远程指挥大开厂防台防汛。在智能互联、新能源等技术的带动下,辽宁公司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台350兆瓦机组“脱硫浆液闪蒸取热供热”示范工程在朝阳热电公司正式投运。该项目利用脱硫浆液闪蒸方式,提取脱硫后烟气热量加热热网回水。运行后实现供暖期单机降低煤耗不低于4.0克/千瓦时,一个供暖季可增加供热收益超过2000万元,节约标煤22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超60000吨,节能降耗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科技研发和创新是产业链中“含金量”最高的一环,辽宁公司瞄准能源产业价值链的顶端,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新增两批10项公司级科技项目,研发投入预计6784.52万元。强化科技创新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工地数字项目平台,朱碌科风电项目部数字化创新项目荣获2024年全国电力行业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加速推动数智化转型,完成区域新能源集控中心所辖29个风场以及公司7个分布式光伏场站数据“630”全量入湖。深化司库体系建设,探索“BI+AI”新模式在生产经营分析中的应用,推进数智转型提升。积极建设公司人力资源服务系统,优秀经验在集团公司专项会议上交流发言分享。组织开展QC小组优秀成果评选推荐,康平公司“提高空预器蒸汽吹灰效率”等3项课题分别获得集团2024年QC小组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公司系统共有12个小组和个人在辽宁省质量管理评审中获奖。
   转型发展,打造区域“好风光”
  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金秋十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辽宁公司抢抓黄金施工期,重点项目不停工、不断档,建设者们坚守岗位、奋战一线。从风电项目建设到户用光伏工程,累计装机规模100万千瓦时,在公司内部被誉为“八大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多点开花,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除在建项目外,康平公司柳树屯200兆瓦风电项目于9月23日完成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电力建设工程备案。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输出超过6.5亿千瓦时绿色电能,可满足超过30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4.3万吨、二氧化硫104.4吨、烟尘20.9吨,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等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辽宁公司新能源项目建设全线提速,发展项目全面覆盖在建、核准、立项、前期各个阶段,呈现出梯次储备、接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目单位瞄准现场施工堵点难点,强化外部协调,开展大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朱碌科等3个项目先后进入吊装施工阶段。沈西二期抢前抓早完成可研评审收口,同步推进集团投决和政府核准,成功于7月26日取得项目核准意见。超常规推动康平500千伏升压站扩建工程施工准备各项工作,为项目供暖期顺利启动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集分并举”推进绿色发展,优化调整分布式项目收益门槛,稳健有序开发传统分布式项目,适时开辟户用光伏新赛道,新能源一期20万千瓦户用光伏首批2.5万装机于6月底顺利投运。高站位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成立普兰店项目专班,为顺利承接普兰店项目复工建设任务做好准备。
  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辽宁公司将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为地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向着全面创建一流区域能源公司目标不断迈进。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