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矿区“发明家”
2024年09月25日
字数:1452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付兰伟 通讯员 李 莉


  参加工作16年,采矿工程毕业的乌海能源黄白茨矿供应科副科长李波牵头完成技改革新项目20余项,获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解决各种生产技术难题,成为矿区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李波2008年参加工作,有9年采掘一线工作经历。李波从容应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解决工作难题,把创新当作习惯、把发明当作爱好,既是历练,也是积累。儿时伙伴口中的“制作大师”经过时间的积淀,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发明达人”。
  2017年,李波转岗到了供应科。为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他通过主动调研、参加展会等形式不断拓宽思路、探索工作新路径,把更多更好、简单适用的生产设备和工器具配发给基层区队,让一线职工作业更省力、更安全。只要职工有需求,就去市场找,市场上没有的,就自己研发。
  “就没有李波拿不下的项目,这小子闷头干大事呢!”和他一个办公室的吕长江语气调侃,却有着发自内心的佩服。在他眼中,李波是“发明达人”,也是工作狂人。
  凭着一股认真执着的劲头,李波白天在供应科负责配件管理,晚上回家就根据区队职工来领用配件时谈到影响工作推进的技术难题开始琢磨研究。
  在煤矿机械故障中,因转动部磨损引起的故障约占70%。传统注油方式多是靠人工用注油枪对设备经常转动摩擦的部件注入锂基脂,工序繁琐,过量注油会造成油脂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未定期注油则可能降低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加剧设备磨损。
  李波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尝试,使用模拟量模块、触摸屏、防爆气动电磁阀等配件,利用PLC程序研制出一种智能注油系统,只需将设备注油口与本系统连接,便可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长采集数据,确定注油部位、注油量、注油时间等,不需人工操作。系统会自动形成注油台账,可随时查询注油记录。对比市面同类产品40万元的价格,制造成本仅为1.2万元,且注油精准、安全可靠,为1301采煤工作面皮带输送机进行了全周期的智能润滑服务,并在其他兄弟单位得到推广应用。
  黄白茨矿掘进工作面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工作人员施工时需手持扭力放大器,有坠落和手把脱落被击打风险。扭力过大会导致锚杆拉伸及螺纹变形,降低支护效果。预紧力度不能精准把握,造成质量不过关,无法通过检查验收。
  李波了解情况后,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深入井下实地测量。通过前期多次试验、论证及研究,最终自行研制成功一款锚杆机用万向预置式扭力放大装置。自制1个重型滚珠式扭力限制器,扭力范围120至750毫微米,可预置任意数值,扭力达到预置数值时,自动打滑保护,正反转都有保护作用。制作1个重型万象节和1个加长锚杆搅拌器,垂直向上可偏转35度。将制作好的各装置通过方形孔依次组装,形成万向预置式扭力放大紧固器。自制橡胶防尘防水套,安装在装置外部,延长使用寿命,保障使用效果。该装置投用后,消除了锚杆支护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支护效果,巷道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为更好地推动智能化矿山建设,李波牵头组建了“麒麟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围绕企业实际,参与多项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如西北地区首套薄煤层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可视化矿井通风系统数字孪生及驱动控制平台、国内首套煤矿井下储能微电网系统,研究成果已在黄白茨矿和其他兄弟煤矿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科技是束光,照亮前行的路。”李波说,自己的发明创造目的都是让职工减轻劳动强度、免受安全威胁,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所做的一切都变得特别有意义。在乌海能源第四届科技大会上,李波报送的《大型设备配件更换全过程质量控制》项目又获得优秀QC奖,受到表彰奖励。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