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 心海有痕
2024年08月21日
字数:1402
版次:04
◎韩国华
“充满生命能量和人性感悟的文字,比干掉一千碗‘鸡汤’更能滋养灵魂。”
读李娟的文字,如同干涸许久的土地终于盼到雨露的降临,确实能得到心灵的滋养与慰藉。她那随性自然中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文字,给身处红尘之中,饱受城市的喧嚣与纷扰的我们,营造了一方难得的心灵净土。读完《我的阿勒泰》,北疆之美便深深印在心中,再也挥之不去。实在是不舍,还想体验这种感受,于是,网购了李娟的《记一忘三二》,收到书便津津有味地品读起来。
《记一忘三二》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娟的一部随笔集,书名取自黄庭坚的五言律诗,“少时诵诗书,贯穿数万字。迩来窥陈编,记一忘三二。”全篇以“记”为题,比如“台湾记”“信仰记”“扫雪记”“挨打记”等共36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小确幸”“小烦恼”的描写,于普通平凡的人间烟火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成长时期的李娟不善言辞,整日挣扎于沟通的泥沼,倔强又内向的性格中甚至有自闭的倾向。幸运的是,她找到了脱离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和表达方式。在此书的“再版序”中,李娟说,“我发现我所处的玻璃瓶的瓶塞是能够拔开的。我发现有一种办法能令我说清楚所有事,令别人明白我的心意。”读书和写作是她人生中的幸运,也是她打破藩篱,走出泥潭的金钥匙。而自由的、随心的写作又给她带来无比快乐的体验。在“代自序——李娟记”中,她说道,“长久以来,我的写作全都围绕个人生活展开,于是常有人替我担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万一把生活写完了怎么办?”这是关于写作是否能够长久坚持,创作源泉会不会枯竭的问题。李娟这样回答,“我不能理解写完是什么意思,好像写作就是开一瓶饮料,喝完拉倒。可我打开的明明是一条河,滔滔不绝,手忙脚乱,也不能汲取其一二。”“对于我来说,写作更像是无边无际的旅行,是源源不断地开启和收获。”这些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解读如温暖的阳光一样,照亮热爱写作的我们。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时时能静下心来思考,创作之源就会汩汩流淌。看到代表自己所思所想的文字见于报端,那份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读书能让人在顺境时不张狂、在逆境时有力量。读书会让你走出困惑与狭隘,遇见更好的自己!”空虚和失意的时候,就多读读书,让智慧和哲理之光照进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精神家园丰盈起来。
是不是每一个内向单纯的女儿,都有一位如张凤侠一样热情开朗的母亲?“台湾记”中,李娟的母亲自台湾七日游归来,聊天不出三句话,无论何种话题都能主动引到旅游见闻上来,而且反反复复间足足讲了半年之久。避开众人,偷偷尝海水那段,母亲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谈到兴奋之处,我母亲的眼睛同样会闪闪发光,遇到引以为傲之事,还会添上感情色彩加以杜撰。少不更事的我,总是毫不留情地加以纠正,母亲却并不生气。现在的我能完全分享母亲的快乐,耐心地倾听,任她信马由缰地发挥想象。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挨饿的考验,品尝过重体力劳动的不易,承担过养育儿女的艰辛,熬过双侧股骨头手术的锯骨之痛,母亲日渐年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望着她花白的头发和渐深的皱纹,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没有什么比能让母亲高兴更重要的事情了!感恩,我没有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岁月无声,心海有痕。时光的沙漏在记忆与遗忘中静静流淌,记一忘三二,那些沉淀下来的心路历程,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底气。
(作者单位:辽宁沈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