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大山深处的记忆
2024年08月09日
字数:1475
版次:04

刘 剑


  山,是家乡人的守望,是异乡游子的依恋。在秦岭南麓的大山深处,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的家乡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也许是因为村前有一条日夜奔腾不息的酉水河,沿河而居的村庄取名“酉水村”。老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在建房的时候选择把房屋建在半山腰或者山脚下,依靠大山和河流滋养生息。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看见从外地归来的乡亲们讲述外面的花花世界,使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从出外求学到参加工作,我不停地走在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上,不停地走向离家乡越来越远的地方。而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思念我的家乡,想念小时候被父母宠爱的时光,思念小时候跟着父母上山砍柴的情景。
  在我家的房后有一座大山,家乡人叫它“房后头梁”,山上长有造纸用的材料龙须草,还有松树、柏树、桦树、板栗树等乔木,柴胡、金银花、百合、黄姜等二十余种中药材。山是故乡的衣食父母,刺莓、八月瓜、火棘果、猕猴桃是大山里常见的野生水果,小时候假期,上山放牛或者砍柴,都会随手摘一些野果边走边吃,酸酸甜甜的浆汁在口腔中四溢蔓延,满口馥郁清香,满满都是幸福。
  说起砍柴,不由联想到古代的樵夫,但他们砍柴是为了卖柴谋生,而我小时候进山去砍柴,主要是解决家里做饭的燃料问题。农村人做饭都是用土灶,依靠木柴烧火做饭,木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做饭火候的大小,所以,在砍柴的时候,我们也是有选择的,柴质不耐烧或燃烧不旺的木柴不要。上山砍柴是纯体力活,为了能砍到上乘的柴,我们会挑拣手腕粗的乔木进行砍伐,再用藤条捆起来,拖到离家不远的空地上进行晾晒,等晒干了再扛回家烧火做饭。
  除了日常用柴外,一般家庭都要储备一些做饭的木柴。冬天是砍柴的最佳时节,这时候的树叶基本落光,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容易砍伐打理。家乡人会在冬天储备很多的柴,干柴、湿柴分开存放,散柴直接用来烧饭做菜,大堆成捆的树枝或者木柴,便会码起来,留待冬天、雨天、农忙使用。
  放暑假,正值盛夏,我们一般不会上山砍柴,早上把牛赶进山,自己躲在树下乘凉,或者扛着锄头去挖药材,但这种活父母不会同意我们去做,平坦处的药材早被人挖完了,常常要到陡坡处去寻找,十分危险。我偶尔会跟着母亲上山采摘金银花,一人提一只竹子编制的篮子,篮子里放一把柴刀,沿着羊肠小道朝着提前看好的地方出发。金银花的每朵花是由两片花瓣组成的,花瓣细长,向外卷着,中间夹着6根细细的花蕊,像一个个小喇叭,散发出淡淡清香,飘洒在整个山谷中,令人心旷神怡。在炎热的夏季,泡上一杯金银花水喝,可以起到解暑的效果,但我们采摘的金银花不仅仅是为了泡水喝,而是晒干卖钱换学费。
  采摘金银花是个细活,力气小了摘不下来,力气稍大会损坏花朵。它生长在山坡灌丛中,藤条缠绕着大型的刺架子或灌木,采摘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刺扎到手。为了采摘方便,我们会把整个刺架砍倒,然后再进行采摘,很是耗费时间。母亲的手非常灵巧,她采摘的金银花比我的又多又好,我常常连母亲的一半也摘不到。由于花朵纤细,采摘一下午,等晒干后也不到一斤,而一斤干花需要十余斤鲜花。
  转眼二十余年过去,当年拿着柴刀满山跑的少年,已是不惑之年的铁路人,在外的我时常会想起故乡,那山、那水印在脑海里,现在每每想起,都历历在目。如今,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年轻人出外打拼,留下老人守候着村庄,上山的路也长满了荆棘,已不见行人足迹。
  人不负青山,青山也不负人。故乡的大山,孕育和生养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陪我成长,无论我怎样远行,她永远都是我心中的一个难以忘却的印记。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