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
2024年07月29日
字数:2017
版次:03
广东惠州电厂年供热量突破500万吉焦
本报讯(通讯员 卢嘉雯)截至7月21日,广东公司惠州电厂年累计供热量达501.73万吉焦,同比增长17.48%,完成全年目标的55.75%,为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中下游热用户提供了充足可靠热能动力,为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的重要能源配套设施,惠州电厂积极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136”发展战略和“41663”总体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排放达标。运行人员加强机组运行管理,强化供热关键设备监视和重点部位巡检,大力推进隐患排查和整治,按照设备“小缺陷不过班,大缺陷不过夜”原则,确保供热管道安全运行。坚持以电为中心,供热为主线,“热电共赢”为方针,将年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及时更新优化供热管理办法,提升供热效率和服务质量。与热力公司保持密切沟通,进一步争取热价灵活调整的机制,为二期燃气供热提价做好铺垫和准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加强与燃料供应商的合作,拓宽燃料采购渠道,确保燃料供应的充足与稳定。同时,加强燃料库存管理,科学制定库存策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与极端天气影响,为连续稳定供热提供了坚实保障。
河南新能源公司获得首批绿色电力证书
本报讯(记者 李 霄)近日,河南新能源公司成功完成第一批绿色电力证书申报,首次取得由国家能源局核发的87张分布式光伏绿色电力证书,标志着该公司正式开启了绿色电力证书申领和交易新篇章。
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所发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它不仅代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更是绿色电力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凭证。每一张绿证的产生,就意味着有1000度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已经上网或就地消纳。
一直以来,河南新能源公司始终围绕“双碳”目标,拓宽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营销范围,积极探索新能源电力市场可持续发展模式,谋深谋实新能源产业布局,牢牢抓紧项目建设和绿电交易,组织营销人员研判最新政策,加快推进绿证申领事宜。在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建档立卡、提报、完善项目支持文件、发起绿证申领流程、月度运行信息填报、权属资格登记等多个填报审批流程,最终领取到了第一批绿证87张,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贡献出新的力量。
内蒙古鄂温克电厂“监察+稽核”深化年中物资盘点
本报讯(记者 李 霄 通讯员 李敏娜)为强化物资管理效能,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稳定安全,7月10日,内蒙古鄂温克电厂组织开展年中物资盘点工作,通过“监察+稽核”双重机制,实现了物资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与高效化。
本次年中盘点作为推动仓储管理优化的关键举措,鄂温克电厂高度重视,成立专项盘点工作小组,制定详尽的盘点工作方案,严格遵循“三全”原则,即仓库、物料、台账的全面覆盖,通过“账卡对应、卡物相符”的严谨方法,对物资型号、数量、存放位置等关键信息进行逐一核对,确保物资信息的准确无误与“家底清晰”。盘点过程中,该厂行政、物资仓储、生产及财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行政部门全程监督,确保盘点流程的规范与透明;物资仓储管理人员在核对账卡物一致性的同时,还深入检查库存物资的外包装状况及保管期限,有效防止了超期存储与长期积压现象的发生;生产部门全面评估设备升级后库存物资的适用性,精准识别并剔除闲置无用物资,确保了盘点结果的精准无误。
通过此次全面清查,进一步夯实了物资管理责任体系,提升了各相关部门在物资合规管理、精细化管控及闲置物资筛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及时生成的盘点报告为管理层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为后续仓储管理的持续优化与电力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源云南公司以练促学砺精兵
本报讯(记者 李 霄 通讯员 李文丽)7月24日,记者从龙源电力云南公司获悉,该公司在近期举办的云南省第二十一届员工职业技能大赛风力发电运行检修竞赛中表现优异,3名参赛代表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三等奖的良好成绩。
近年来,该公司始终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坚持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定期组织风电场、班组两级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进行授课,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通过在线课程、技术论坛等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领域,通过检修竞赛和日常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良性循环。公司结合工作实际在基层风场投入打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平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帮助员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配合训练,从安全运行、风电场检修规程、电网调度规程等理论知识不断向机组检修及故障处理等实操技能延伸,使员工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该公司开展技能技术方面培训462人次,投入培训资金75万余元,技能人才的培养接续有力激发了员工强基础、提技能、善创新的热情,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安上了强有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