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务:码头上的科技范儿
2024年07月18日
字数:840
版次:03

7月16日,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顺利抵达黄骅港,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数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内,工作人员轻轻点击鼠标,现场翻车机便开始自动运行,煤炭翻卸、传送带运输……仅仅一个小时,8000吨煤炭已经输送至煤炭堆场进行储存。
近年来,黄骅港务持续探索智慧港口建设的转型路径。从翻车机房到码头装船机,从单一场景到“多点开花”,随着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黄骅港智慧港口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今年4月,该公司重磅推出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搭建智能化协同平台,解决多场景多设备智能协同、生产高效运行、智能调度的难题,突破设备自主协同运行技术瓶颈,实现中控调度从发起到执行的一体化运作。
厚植技术沃土,智慧港口建设硕果累累。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45件,其中发明专利146件、软著16项,取得国际先进科技成果3项、国内领先科技成果14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行业协会奖励37项、集团公司奖励13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绿色港口发展”与“煤炭码头全流程设备远程集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均以98分的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
智慧建设为港口发展赋以新动能,生态建设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做好煤炭转运过程中的粉尘抑制是绿色港口建设的“必修课”。去年9月,黄骅港务粉尘多维度云检测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可以对堆场内起尘位置进行智能分析溯源,精准判断和推送粉尘污染超标信息,实现粉尘监测、污染区域智能预警、超标报警。2023年,黄骅港场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P)为100.97微克/立方米,约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所规定的场界浓度达标限值(1.0毫克/立方米)的十分之一。公司获得五星级“中国绿色港口”荣誉称号,成为煤港中首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为中国煤港转型发展提供智慧密码。
港在景中建,人在画中行。如今的黄骅港,不仅是渤海湾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整个煤炭港口界的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