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到底有啥好的?(下)
2024年07月11日
字数:1692
版次:04
水土善养一方人
古语云:“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如果从卫星视角看四川,东部密集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格局像极了中国的东西版图。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同纬度的还有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物产丰富。优越的地理条件、秀丽的山水,自然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据考古证明,距今200多万年前,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一群从青藏高原上迁徙下来的古羌人定居在川西一带,他们垒砌石碓、修建广场,建造了古蜀王国(第一代国王:蚕丛),并沿着河流扑向成都平原的怀抱,自此成都平原成为了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
如今在这些岷江余脉的岸边,能发现大量距今4500-3700多年的古城、聚落遗址,如大邑高山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新津宝墩遗址等。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诗李白的《蜀道难》中,感叹蜀国开国之君事迹的遥渺。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关于蚕丛的记载语焉不详、面目模糊,直到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才解开蚕丛的样貌之谜。
而三星堆文化创造出“一醒惊天下”的青铜文化,以及在金沙锻造出光芒万丈的太阳神鸟金箔,便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闭塞的山脉又给古蜀文化增添了一层神秘感,群山将四川盆地团团围住,不禁让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四川又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7省接壤,是各省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这也激发了蜀人打通蜀道的决心。翻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连接西藏的茶马古道等等相继贯通。
南北纵横的横断山脉虽横断了东西,却沟通了南北,巴蜀文化又带来了向南北拓展的可能性。历史上古老族
群沿着山谷南北迁徙,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民族走廊—藏彝走廊,让如今的四川成为了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其后更有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进一步强化川西地区防洪防灾工作,让成都平原“水旱从
人,不知饥馑”。四川从此谓称“天府之国”。
如今的四川人,依然没有摈弃传统,遗留在他们骨子的是那种舒适安逸。约着朋友喝喝茶打打麻将,该吃吃
该喝喝,其乐融融。更何况,还有好山好水的相伴呢。
川味征服世界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天府”中的人民必然要把自己的口腹侍候得舒舒服服的。征服世界的从来就不止是四川的人间美景,还有那令人念念不忘的四川美食。
先报个菜名:火锅、串串、东坡肘子、简阳羊肉汤、乐山钵钵鸡、跷脚牛肉、甜皮鸭、绵阳米粉、江油肥肠、冷吃兔、李庄白肉、川北凉粉、阆中牛肉面、武胜牛肉、达州灯影牛肉、古蔺麻辣鸡、宜宾燃面、富顺豆花、老妈蹄花……只要一提到四川某个城市,第一想到的就是它的美食,这就是它的魔力。
当然川味也并未一蹴而就,川菜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口感,离不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滋养。
我们如今吃到以辣味为主的川菜,大概是在清末定型的。清早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山东、两广等省的人都来了,当然也带着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美味,最终演化出了今天海纳百川的川菜。
“九大碗”筵席里有一道主食锅盔,便是陕西风味从名到实的翻版,在后续发展中慢慢精致化了;开水白菜这道有名的川菜,其有滋有味却清澈见底的高汤中精华,就是用的鲁菜吊汤手法;郫县豆瓣、德阳酱油仍能看到赣菜的手法。
如今的川菜同样分门别类,以川西成都、乐山为首的“蓉派川菜”,主打用料精细准确,讲究遵循传统;而以川南自贡为代表的盐帮菜,则讲究“味厚香浓、辣鲜刺激”。在吃货的眼里,四川就是一张美食地图,每个地方都有一两个代表性的川味美食。
当然四川美食不止麻辣,也少不了川西美食的别样诱惑。酥油茶、糌粑、藏香猪等各种藏式美食,
四川,每一个味蕾,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大山与江河的壮阔,古镇与湖泊的灵动,连绵的草原湿地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共同勾勒出一个千面的“天府之国”。又在俏皮的四川话、可爱的四川儿女、带着麻辣气息的川味、街边茶馆的麻将声中共同构建出一个安逸的四川。
四川,确实巴适! (完)
古语云:“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如果从卫星视角看四川,东部密集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格局像极了中国的东西版图。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同纬度的还有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物产丰富。优越的地理条件、秀丽的山水,自然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据考古证明,距今200多万年前,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一群从青藏高原上迁徙下来的古羌人定居在川西一带,他们垒砌石碓、修建广场,建造了古蜀王国(第一代国王:蚕丛),并沿着河流扑向成都平原的怀抱,自此成都平原成为了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
如今在这些岷江余脉的岸边,能发现大量距今4500-3700多年的古城、聚落遗址,如大邑高山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新津宝墩遗址等。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诗李白的《蜀道难》中,感叹蜀国开国之君事迹的遥渺。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关于蚕丛的记载语焉不详、面目模糊,直到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才解开蚕丛的样貌之谜。
而三星堆文化创造出“一醒惊天下”的青铜文化,以及在金沙锻造出光芒万丈的太阳神鸟金箔,便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闭塞的山脉又给古蜀文化增添了一层神秘感,群山将四川盆地团团围住,不禁让李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四川又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7省接壤,是各省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这也激发了蜀人打通蜀道的决心。翻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连接西藏的茶马古道等等相继贯通。
南北纵横的横断山脉虽横断了东西,却沟通了南北,巴蜀文化又带来了向南北拓展的可能性。历史上古老族
群沿着山谷南北迁徙,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民族走廊—藏彝走廊,让如今的四川成为了中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其后更有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进一步强化川西地区防洪防灾工作,让成都平原“水旱从
人,不知饥馑”。四川从此谓称“天府之国”。
如今的四川人,依然没有摈弃传统,遗留在他们骨子的是那种舒适安逸。约着朋友喝喝茶打打麻将,该吃吃
该喝喝,其乐融融。更何况,还有好山好水的相伴呢。
川味征服世界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天府”中的人民必然要把自己的口腹侍候得舒舒服服的。征服世界的从来就不止是四川的人间美景,还有那令人念念不忘的四川美食。
先报个菜名:火锅、串串、东坡肘子、简阳羊肉汤、乐山钵钵鸡、跷脚牛肉、甜皮鸭、绵阳米粉、江油肥肠、冷吃兔、李庄白肉、川北凉粉、阆中牛肉面、武胜牛肉、达州灯影牛肉、古蔺麻辣鸡、宜宾燃面、富顺豆花、老妈蹄花……只要一提到四川某个城市,第一想到的就是它的美食,这就是它的魔力。
当然川味也并未一蹴而就,川菜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口感,离不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滋养。
我们如今吃到以辣味为主的川菜,大概是在清末定型的。清早期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山东、两广等省的人都来了,当然也带着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美味,最终演化出了今天海纳百川的川菜。
“九大碗”筵席里有一道主食锅盔,便是陕西风味从名到实的翻版,在后续发展中慢慢精致化了;开水白菜这道有名的川菜,其有滋有味却清澈见底的高汤中精华,就是用的鲁菜吊汤手法;郫县豆瓣、德阳酱油仍能看到赣菜的手法。
如今的川菜同样分门别类,以川西成都、乐山为首的“蓉派川菜”,主打用料精细准确,讲究遵循传统;而以川南自贡为代表的盐帮菜,则讲究“味厚香浓、辣鲜刺激”。在吃货的眼里,四川就是一张美食地图,每个地方都有一两个代表性的川味美食。
当然四川美食不止麻辣,也少不了川西美食的别样诱惑。酥油茶、糌粑、藏香猪等各种藏式美食,
四川,每一个味蕾,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大山与江河的壮阔,古镇与湖泊的灵动,连绵的草原湿地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共同勾勒出一个千面的“天府之国”。又在俏皮的四川话、可爱的四川儿女、带着麻辣气息的川味、街边茶馆的麻将声中共同构建出一个安逸的四川。
四川,确实巴适! (完)
(据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