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文化古镇游
2024年07月11日
字数:1690
版次:04
王 晶
距离河北省邯郸市东南四十多公里处,有着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它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这里有150多座清末老宅院,“以县立帮”的商界传奇曾在这里发生。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到这里进行调研,被拍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至此,鲜为人知的武安市伯延古镇,才得以被更多人所熟知,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假期旅游的热门打卡景点。
下午2点多,走进景区大门,正好赶上“五一”期间推出的“千年古镇商帮盛景”主题实景演出。一座雕梁画栋的恢宏古建筑前,几十个身着古装的美丽女子,伴随着清脆悠远的乐曲迎风起舞,午后阳光为她们飘逸的衣裙镶上了金边,精致的妆容透露出朦胧之美,俏丽脱俗别具意蕴。台阶上一排排列站立的俊男靓女盛装华服,把现场气氛热闹烘托得非凡,仿佛将人带至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
隆重的开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盛装巡游,带领游客赶赴下一个观演地点。一处别致的四合院前,根据武安商帮历史改编的情景剧《五架小车闯关东》正在上演。历史记载:“昔日伯延多富商,南售绸缎,北开药店。”武安商帮是活跃在晚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一支重要商业群体,主要经营绸布和中药,当时伯延人在东北开设的药铺就有200余家,曾与晋商、徽商、苏商、潮商等并列“称雄”。
“乡亲们,你们觉得我们该不该下关东。”受欺压走投无路,想要谋出路的伯延“五兄弟”向在场的游客发出呐喊。“应该!应该!”沉浸在故事中的游客大声呼应。
伯延人用独轮车推开了武安商帮传奇的经商之路。从巍巍太行到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从洺河源到南国西子湖畔,北开药店,南售绸缎,伯延人的号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以房、徐等大商户为主的“武安商帮”。
情景剧“苏州武安会馆”“徐府大婚”“开仓救灾”等故事,便讲述了武安商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展现了明清武安人在困境中破壁致富的卓越历程。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情景剧轮番上演,演员们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间穿梭,游客也跟着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看完演出,走近格局别致、雕饰精美的古镇院落,像走入电影里一层层望不到头的深宅大院……清乾隆年间,伯延的商户们在外地经商发迹后,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家乡大兴土木,建房置产,商户大院应运而生。
大院借鉴了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晋商大院的建筑形式,外观壮丽,院落重重,阁楼林立,街巷纵横。其中,房家大院里有着国宝级文物大影壁,影壁上精雕了大量古代的吉祥图案与传说故事,如福禄寿、八仙、龙凤、喜鹊、石榴、宝瓶、渔樵耕读等,堪称一绝。还有“九门相照”、“珍珠倒卷帘”等一系列富有特点的建筑格局令人惊叹。2012年伯延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又获得河北历史文化名镇殊荣;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除了商帮文化、建筑文化之外,伯延还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位于古镇文化街区的周恩来纪念馆,灰瓦木窗,飞檐翘角,展馆的院子中央矗立着总理的雕像,庄严而肃穆,仿佛看到了六十年前,周总理为民爱民的辛劳身影。走入纪念馆展厅,满墙的照片与文字书写着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的故事。
1961年,为了解决农业经济衰退和农民生活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领导干部都要去各地调研,解决食堂、社队体制和农业生产问题。5月3日至6日,周总理来到当时的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深入调查,分别邀请公社干部、大队干部和最基层的群众,连续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让大家坦诚讲出了心里话,从而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情况,并于5月7日通过电话,向毛主席汇报了详情,为当年解散大食堂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伯延,饮食文化同样不可或缺。“猪肉大料小茴香,好吃营养代代传,伯延卤肉来一盘,胖他三斤又何妨”,这句响彻伯延大街小巷的俗语,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伯延镇的熏肉和卤肉是武安市的传统美食,百年老汤添加着二十多种中药材,文火、武火相融,并用传承的古法卤煮,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非遗传承的伯延镇古法熏肉已有300多年历史,颜色纯正红亮,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味浓郁且悠久。来到伯延,如果不品尝卤肉熏肉,那您将会留下莫大的遗憾!
(作者单位:河北公司龙山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