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沙溪慢时光
2024年06月20日
字数:1690
版次:04

李仙云


  细数之下,我从“八百里秦川”来到这“现代田园城,美丽金太仓”,已二十多个年头,虽久已倾慕这“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悠久历史与独特人文景观,可无奈困囿轮椅,当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盼得小城有了方便轮椅上下的新能源公交车,我如圆梦般便与丈夫来到了这个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在老七浦桥畔驻足凝望,那沿河而筑的吊脚楼河棚绵延伸向远方,天光云影与古朴楼阁倒影于悠悠碧水间。一座座雕花斑驳的古宅民居与蜿蜒厚重的青石板路,似一位饱经沧桑的睿智老者,娓娓向我们讲述着这千年古镇邈远而漫长的往昔故事。
  步入中市街,灿阳撒得古街亮堂堂的,街巷两侧随处可见旧货古玩店,抬眸便看到一个写有“人民公社好”的古旧斑驳牌匾,店内随意摆放着古石古画与年代久远的老式柜椅。两位老伯坐在清代花梨木的古桌上凝神对弈。放置一石墩上的粗布电光火石般将我引领回童年。幼时在外婆家,常见她老人家坐于古拙的织布机上,在“咯儿吱”富有韵律的机杼声里,织出这种粗糙结实的老土布。
  正值午饭时分,常居此地的原居民烧炒烹煎得满巷子都飘逸着饭菜香。美味的桂花糕勾得馋虫在舌尖蹦跳,迅疾买来拽下一片含于口中,咀嚼间软糯香甜甚是可口。最让人嘴角莞尔的就是街道上那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铜像“老手艺人”。有屈膝坐于板凳手握小榔头的修鞋匠,有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的货郎,面前还站立一满眼含笑的孩童,还有额头冒着汗珠拉着黄包车奋力向前奔跑的车夫。爱人童心不泯一脚跳上黄包车,我随即用手机拍下了这欢欣愉悦的一幕。
  正兴致勃勃寻觅与感受着古镇这“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独特之风,突然一座两层小楼气宇不凡地伫立眼前,匾额上写着“沙溪文史馆”,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古镇回声皆史话,小桥流水尽文章”。步入馆内“沙之头也”展厅,这里展示的是海陆变迁,沙溪聚沙成陆3000年以来的历史。回眸便看到那座“既有真山嶙峋气势,又有假山灵秀精巧”的穿山模型。可让人深感遗憾的是,这座长江从青藏唐古拉山发源地流向东海入海口的最后一座山,在1951年修建公路时,开山取石,让太仓史上曾存在过的唯一一座真山,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中。
  在古色幽冷的墙壁文字概述中,我神游于“沙溪古八景”中,也惊叹于这钟灵毓秀之地,自宋以来竟出过54名进士,两位尚书和一位状元。而最让我深感亲切的是这位清乾隆年间的状元毕沅,他曾在我的家乡担任陕西巡抚长达14年,在水患袭来时不仅开仓赈灾救济我三秦百姓,还曾为这个历史上十三朝的立都之地帝王陵冢前立了众多石碑,这些碑石被秦人亲切地称为“毕沅碑”。闻名世界的西安碑林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古城墙还能巍然屹立,都与他息息相关。可以说,他对关中乃至整个陕西的文物古迹的保护,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进入“洪泾往事”展览馆,迎面便看到毛主席与“洪泾河畔向阳花”顾阿桃亲切握手的一幅放大的照片,上面写着“我见到了顶红顶红的太阳”。展厅那“红色”布局一下子就将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洪泾大队曾作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典型而红遍全国。而顾阿桃这个一字不识,能说会道的农民,却苦学活用《毛泽东选集》,细阅墙壁上她曾登载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发言稿,非常生动而有说服力,这个一心为公,全身心扑在革命工作上的新型农民,她完全让毛泽东思想成为自己平日里的行动指南,处处都为集体和百姓着想。她也成为红极一时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典型。1966年国庆,她受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她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
  抬眸忽见一抹斜阳已映得七浦河水波潋滟,古宅阁楼与平滑光亮的石板路被一层霞光醉染得美妙绝伦。漫游古镇犹如开启了时光逆流之旅,不觉已到了日暮返程之时,正留恋于这让时光慢下来的悠然古镇,耳畔忽传来阁楼上一个女童的甜美吟诵:“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眺望古街的另一端,还有诸多展馆与名人旧居未及细览,真是很难一日尽观古镇韵,那就借用动漫片中灰太狼的那句口头禅:“沙溪,我还会再来的!”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