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将军山
2024年06月20日
字数:2159
版次:04

潘 涛


  在那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山被赋予了“将军”之名,而此“将军”,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王震将军,他与北大荒有着紧密而深厚的渊源。
  自幼便生长在北大荒,然而,对于身边的山山水水,我却常常熟视无睹。叔辈们那些插队的故事,我虽听了不少,但也只是略知皮毛,至今都难以分清各个农场的具体位置。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外出遛弯时,一只长尾野鸡突然一边鸣叫着,一边从小区栅栏外不远处的火车道旁的草丛中扑啦啦地飞出,越过公路,落在几十米开外的另一边。这一景象,让我开始慢慢回想。近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的良好恢复,小区内外经常能见到许多不知名的小鸟,燕子、喜鹊的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了不少;公路两侧的农田、小河和水洼地里,也出现了水獭、野鸭、大雁等诸多鸟兽;厂里的绿地和树上,偶尔也能看到松鼠的身影。或许,它们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始终眷恋着这片土地。而我的脚下,便是那著名的北大荒——只要有洼地,就必定会有水,水洼地里的蒲棒等水草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闯入眼帘,这正是号称地球绿肺的湿地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回首往昔,自1956年5月起,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率领着十几万转业官兵、大量支边青年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新疆、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他们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大力发展农垦事业,创建了众多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这些农场成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国家生产粮食以及油、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基地。历经几代北大荒人的共同努力,在长达六十年的岁月里,这里已拥有一百多个大型农牧场,两千多个企业,三千多万亩耕地。截至2023 年,黑龙江省粮食实现了“二十连丰”。如今的北大荒,已然成为了中华粮仓的代名词。
  将军山位于北大荒东部的八五三农场,场部的街心公园内屹立着一座王震将军的雕塑。将军一身戎装,左手抚腰,右手持棍,深邃的双目望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王震将军当年亲自在这里插棍选址,从而拉开了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序幕的那一历史瞬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当年北大荒的原始景象。那些英勇的拓荒者们“以天作被、以地当床”,誓言要将这片荒原变为良田,让曾经荒芜的北大荒逐步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成为了三江平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距离这里三十多公里的八五三农场第四管理区,有一处面积达20000公顷的湿地,它总体上保留了原始沼泽的自然面貌,这里便是著名的雁窝岛,还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在6月中旬,我有幸来到了此地。当时,雁窝岛湿地的入口处正在进行修葺,我只能沿着木质长廊走到围栏边缘。放眼望去,水面平静如镜,大块的水面周围环绕着水草,水面近处有野鸭嬉戏,稍远处可见丹顶鹤、白鹭优雅地飞翔;脚下还有一块块的沼泽状泥土。我用长焦相机注视着鸟儿们的自由翱翔。不也正如这些鸟儿一般,正在自由自在地饱览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沼泽,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都在岛上筑巢栖息,故而得名“雁窝岛”。它被誉为“国际上保存最原始、最具典型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基地之一,是原始的三江平原的缩影”。
  属于完达山脉的将军山其实并不高,但只因与将军之名紧密相连而显得格外显赫。多年来良好的生态保护,让这里满眼皆是青翠欲滴的景象。我们沿着禁止车辆进入的道路缓缓走到将军山脚下,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望无际的水库。一条用红白两色道板砖铺就的约两百多米长的堤坝,将水围在了三座山间。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在这山水之间的徜徉,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我久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山北侧有一座名为“北大荒精神代代传”的巨大浮雕,上面雕刻着九个人,在一面红旗的掩映下,有的人挥镐、有的人持锹、有的人拉犁、有的人播种、有的人肩担,还有人手拿图纸指向远方以及教师呼喊学生上课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当年“麦豆奏音符,田垄觅诗行,风声雨声皆作华章”的宏大而美好的景象。浮雕下方是一展壁,上面镌刻着《雁乡铭志赋》,从商周时期的靺鞨一直写到王震将军带领官兵在荒原上催征奋进,体现了三代北大荒人齐心协力打造中华粮仓的艰辛历程。正所谓“一日雁窝岛,千年北大荒”,表明了这里不仅仅是雁窝岛,更体现了北大荒那忠诚、忘我、坚守的精神,它也是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献身垦荒事业的重要坐标。
  据考证,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大荒北”的地理概念,其大体所指的范围是长白山以北的老爷岭和完达山一带,这里曾是女真族和满族的祖先肃慎族生活的地方。这与后来所说的“北大荒”已有了部分相吻合之处,而“北大荒”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一些。无论是“大荒北”还是“北大荒”,都意味着这里曾经是异常荒凉之地,成为了寒冷、蛮荒的代名词。从1947年开始,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先后有超过九十万名复转军人、内地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军这片亘古荒原,他们就是如今的“北大荒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铸就了北大荒精神的不朽传奇。
  站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我心中感慨万千。北大荒的变迁,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的奋斗与拼搏。而将军山,就像是北大荒精神的一座永恒丰碑,永远屹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国能双鸭山发电有限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