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六家遇见“煤”好
2024年05月31日
字数:1987
版次:02
幸福是什么?对于平庄煤业六家矿1200余名干部职工来说,幸福是“工作轻松了”“干起活来,心里踏实了不少”“操作简
单了,工作环境也变好了”……
近年来,该矿把智能化矿山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全面加快“四化”建设,不断更新智能“神器”,开启智能化矿山“煤”好时代,为职工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采煤工作面寥寥数人,采煤机、胶带机、转载机、破碎机等各个设备自动运行,实现远程监控。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安全有保障,这样的采煤方式曾经让多少矿工憧憬,如今在六家矿已成为现实。
“在矿上干了21年,设备换了好几茬,机器干得越来越多,人干得越来越少。如今,只需坐在整洁干净明亮的集控室里,拉动操作杆、按下按钮,就能安全、高效又轻松地采煤。”54岁的石俊富是一名采煤机司机,说起现在的工作,他十分兴奋,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不只是割煤环节,在采煤工作面从截割到运输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已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该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以4G环网+万兆工业环网为基础,有序配备了远程集控平台、采煤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液控系统、液压移动设备列车、集中供液系统等设备,建立了设备双向通信通道,可对工作面重点区域、特殊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对液压支架、采煤机、工作面运输三机、供配电设备等进行集中远程控制。同时,采煤机还可利用编码器、传感器、集控系统及工作面视频,实时监测采煤机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实现采煤机记忆截割、精准定位、姿态检测、人员接近报警停机等功能。
2020年以来,六家矿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矿井实际,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累计投资2.3亿元,精准开展万兆工业环网与4G无线通信系统、智能化采煤、智能化掘进等建设项目共计12类45项,目前已完成44项,一张更高效的智能化矿山建设蓝图正逐渐显现。
走进六家矿调度指挥中心,长11米,高2.4米的LED屏幕墙异常吸引人的眼球,屏幕墙由39块显示屏组成,共接入安全监控、人员定位、调度通信、设备监控、隐患风险管理等各类子系统30余个,构建了地面车间、工作面巷道、机电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三维模型,实现全矿井瓦斯、水、火、粉尘、顶板等主要灾害的集中监测与可视化展现。
“在操作台的电脑上按几下,就可以操控井下的设备,还能对各子系统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在线故障进行诊断。各种有害气体、顶板监测数据、设备运转信息、人员位置等数据一览无余。”调度指挥中心主任郭秀民指着屏幕墙介绍。
自2022年起,六家矿持续稳步推进智能矿山信息化建设,打造出集智能管理、数据中心、生产集中控制、安全集中监测为一体的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集中控制、生产执行、安全监测的高效管控协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苦、脏、累、险岗位被智能化设备所替代,少人化、无人化成为发展常态,智能化“关键变量”“第一动力”的优势明显,减人增安、提效成果显著。
“未投入智能化之前,正常生产需要8个人协同作业,跟随掘进作业进行支护等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也给职工安全作业带来了巨大考验。”该矿掘进一队机电技术员王洪亮介绍,直到第一台EBZ160M智能掘锚一体机成功在东一101工作面投入使用,这一局面才发生彻底改变。
如今,依托万兆工业环网,掘锚一体机可实现远程遥控、井下集控和地面集控多种方式运行,通过人员远程控制,实现智能化自主截割,提高了巷道成型质量,截割效率较以前实现了大幅提升。此外,该设备还配置了机载锚护装置,彻底摆脱了以前落后的锚固工艺,不仅降低了支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提高了支护工作的安全性。
“没想到机器人竟然这么厉害,科技发展得太快了。”选煤厂手选工高继东感慨颇深。原来,该矿引进的煤矸分选机器人正式“上岗”,实现了由智能化替代人工作业,标志着矿井告别了人工拣选时代。
该智能煤矸分选机器人集机械、自动控制、智能识别于一体,分别由动作系统、控制系统、识别系统组成,配置两套识别分析设备+8组机械手,采用最先进的AI技术。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了煤矸识别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成像识别技术,从煤块表面提取300多万个特征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计算,智能识别煤与矸石,并通过分选板、机械推手两个执行机构精准地将目标物从运输皮带上抓取送入分拣仓,完全实现智能、机械化替代人工作业,做到了“机械化减人、机器人替人”的目标。
智能化建设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该矿先后升级改造了主通风机一键倒机系统与故障诊断系统、主副井提升机操作系统、主排水泵远程监控系统、井下电力监控系统及主运输系统,实现了5个固定岗位无人值守,职工从繁重的井下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在智能化的“煤”好时代,让工作越来越安全,生活越来越幸福。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六家矿坚持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机遇、补短板、破瓶颈,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单了,工作环境也变好了”……
近年来,该矿把智能化矿山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全面加快“四化”建设,不断更新智能“神器”,开启智能化矿山“煤”好时代,为职工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劳动强度降低了
采煤工作面寥寥数人,采煤机、胶带机、转载机、破碎机等各个设备自动运行,实现远程监控。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安全有保障,这样的采煤方式曾经让多少矿工憧憬,如今在六家矿已成为现实。
“在矿上干了21年,设备换了好几茬,机器干得越来越多,人干得越来越少。如今,只需坐在整洁干净明亮的集控室里,拉动操作杆、按下按钮,就能安全、高效又轻松地采煤。”54岁的石俊富是一名采煤机司机,说起现在的工作,他十分兴奋,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不只是割煤环节,在采煤工作面从截割到运输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已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该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以4G环网+万兆工业环网为基础,有序配备了远程集控平台、采煤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液控系统、液压移动设备列车、集中供液系统等设备,建立了设备双向通信通道,可对工作面重点区域、特殊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对液压支架、采煤机、工作面运输三机、供配电设备等进行集中远程控制。同时,采煤机还可利用编码器、传感器、集控系统及工作面视频,实时监测采煤机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实现采煤机记忆截割、精准定位、姿态检测、人员接近报警停机等功能。
2020年以来,六家矿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矿井实际,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累计投资2.3亿元,精准开展万兆工业环网与4G无线通信系统、智能化采煤、智能化掘进等建设项目共计12类45项,目前已完成44项,一张更高效的智能化矿山建设蓝图正逐渐显现。
安全更有保障了
走进六家矿调度指挥中心,长11米,高2.4米的LED屏幕墙异常吸引人的眼球,屏幕墙由39块显示屏组成,共接入安全监控、人员定位、调度通信、设备监控、隐患风险管理等各类子系统30余个,构建了地面车间、工作面巷道、机电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三维模型,实现全矿井瓦斯、水、火、粉尘、顶板等主要灾害的集中监测与可视化展现。
“在操作台的电脑上按几下,就可以操控井下的设备,还能对各子系统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在线故障进行诊断。各种有害气体、顶板监测数据、设备运转信息、人员位置等数据一览无余。”调度指挥中心主任郭秀民指着屏幕墙介绍。
自2022年起,六家矿持续稳步推进智能矿山信息化建设,打造出集智能管理、数据中心、生产集中控制、安全集中监测为一体的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集中控制、生产执行、安全监测的高效管控协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苦、脏、累、险岗位被智能化设备所替代,少人化、无人化成为发展常态,智能化“关键变量”“第一动力”的优势明显,减人增安、提效成果显著。
“未投入智能化之前,正常生产需要8个人协同作业,跟随掘进作业进行支护等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也给职工安全作业带来了巨大考验。”该矿掘进一队机电技术员王洪亮介绍,直到第一台EBZ160M智能掘锚一体机成功在东一101工作面投入使用,这一局面才发生彻底改变。
如今,依托万兆工业环网,掘锚一体机可实现远程遥控、井下集控和地面集控多种方式运行,通过人员远程控制,实现智能化自主截割,提高了巷道成型质量,截割效率较以前实现了大幅提升。此外,该设备还配置了机载锚护装置,彻底摆脱了以前落后的锚固工艺,不仅降低了支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提高了支护工作的安全性。
幸福感瞬间提升了
“没想到机器人竟然这么厉害,科技发展得太快了。”选煤厂手选工高继东感慨颇深。原来,该矿引进的煤矸分选机器人正式“上岗”,实现了由智能化替代人工作业,标志着矿井告别了人工拣选时代。
该智能煤矸分选机器人集机械、自动控制、智能识别于一体,分别由动作系统、控制系统、识别系统组成,配置两套识别分析设备+8组机械手,采用最先进的AI技术。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了煤矸识别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成像识别技术,从煤块表面提取300多万个特征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计算,智能识别煤与矸石,并通过分选板、机械推手两个执行机构精准地将目标物从运输皮带上抓取送入分拣仓,完全实现智能、机械化替代人工作业,做到了“机械化减人、机器人替人”的目标。
智能化建设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该矿先后升级改造了主通风机一键倒机系统与故障诊断系统、主副井提升机操作系统、主排水泵远程监控系统、井下电力监控系统及主运输系统,实现了5个固定岗位无人值守,职工从繁重的井下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体力劳动者变为脑力劳动者,在智能化的“煤”好时代,让工作越来越安全,生活越来越幸福。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六家矿坚持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机遇、补短板、破瓶颈,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