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婷)在智能采掘煤机、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下,一层层煤层作业面向地平线以下螺旋延伸,滚滚煤流从千米井下涌向地面。这是记者4月上旬在国神公司上榆泉矿调度集控室看到的场景。
位于山西省河曲县黄河东岸的上榆泉矿,自2004年开工建设之日起便承担着河曲电厂煤炭保供任务,核定生产能力700万吨/年。“我们现在告别了潮湿黑暗的井下,转战到了宽敞明亮的地面集中控制室,每天区队集控室就可以全盘掌控采煤全过程。”该矿综采队技术员刘德生介绍说。
2010年,上榆泉矿紧抓国家煤炭行业智能开采政策之风,尝试开展各项“智能+”建设,自此智能化建设遍地开花。2012年7月投入主通风机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一键启停、一键切换、自动切换、一键反风、故障自动切换”等功能;2017年完成井下4G“一网”通信系统建设;2019年建成上榆泉煤矿有线调度通信系统。
“智慧”与传统能源强强联手,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激发了上榆泉矿加快部署智能化的步伐。2021年,该矿与政府联网,全面启动5G智慧矿山数智赋能融合,累计投入4亿元左右,先后完成了5G+智能采煤、5G+智能掘进、5G+智能巡检机器人等22项智能化项目,回采工效提高50.1%,全员工效提高41%,成为忻州市首家中级智能化矿井。
“如今,漏电试验每天仅需一个人花费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以前4个人8个小时的工作量,不仅高效,而且更精准。”机电副队长张晓宇说,通过5G融合通讯技术全覆盖,井下还能接视频、打电话,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井下工作的传统认知。
2022年8月14日,随着上榆泉矿整体矿井以及2个采煤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通过山西省能源局中级智能化验收。该矿的智能综放工作面,地面和井下顺槽集控中心实现了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供液系统等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综放工作面作业过程实现安全智能联动。通过智能视频识别系统,精准识别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主运输、辅助运输、区域限员、人员行为监管、洗煤厂等32种场景,图像识别检测率>90%,误检率<5%。辅助监控井下路口闯红灯抓拍、区间测速、顺槽车数统计、坡道制动等系统,实现了从人工监管到自动识别监管的转变。并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山西省科技创新“双十佳”煤矿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