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绿色写意的“准能样板”
 

本报通讯员 秦楚燕


  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放眼准格尔矿区:绵延的杏花、嫩绿的柳枝、鲜绿的青草、啁啾的鸟鸣……广袤林海间、万亩绿洲里,处处透露着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息。
  流连于沁人芬芳间、漫步于青山绿水中,可以尽情感受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40多年来,准能集团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出集水土流失控制技术体系、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复垦绿化标准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提供了低成本、易推广的实用技术,准能矿区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保水固土 修复成效强
  今日之美景让人很难想象40多年前,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连日黄沙漫天、遮天蔽日……地处黄土高原的准格尔矿区地貌的脆弱与环境的恶劣。从建矿之初,准能集团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田开发并重”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推进坝体工程建设,全面防止煤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准能集团充分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在矿区上游处布设拦洪坝,拦泥蓄水防洪,下游处布设拦渣坝,避免流失水土淤塞河道,在排土场底部沟道内逐级修建临时性土坝,缓解上游来水对下游排弃物的冲刷。针对已形成的排土场,主要采取径流分散技术进行水蚀控制。通过在各级平台周围建挡水围堰、平台内设挡水堰条,并以道路分割形成径流分散小区,既保持了水土,也为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
  同时,各排土场坡面、平台及各裸露区积极推行水文监测、生态袋排水、密目网临时苫盖等措施,全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得以形成,使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到80%以上,为植物提供了健康的生长环境。
   复垦覆绿 矿山绿意浓
  “以最科学的种植方式、最有效的植被品种持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区域生态是我们复垦绿化工作的重点。”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贺俊介绍道。
  早在1992年,准能集团与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组成生态重建研究组,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准格尔煤田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示范工程的示范试验研究》。针对适宜性植物的筛选、生态结构模式的建立、农业及林业复垦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六个方面开展研究,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通过多年研究和试验,准能集团共筛选出乔木类、灌木类、草本花卉类、牧草类、林果类五大类共170余种适宜当地种植的植物品种。同时,植物群落的布局与配置也在不断优化,空间上逐步形成了草、灌、乔相结合的混交配置,建立了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和乔灌草型四种较为科学的生态结构模式,时间上采用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布局上包括经济植物区、生态植物区,形成了不同品种、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矿区范围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化有效提升,准能矿区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目前,准能集团已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地被3.67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到80%以上。
  生态多元 产业成果丰
  矿山复垦绿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促使准能集团“生态+”多元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凭借丰富资源优势,准能集团持续以生态成果高效推动企业多元发展,形成“一基、三山、五重、多园”绿色协同发展模式,丰富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准能样板”。
  随着矿山植被覆盖率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240种以上的植物落户,赤麻鸭、狐狸、猞猁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增强,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自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产业的新思路以来,准能集团积极建设生态牧场、优质肉牛养殖园、林果生产采摘园等园区,全力打造出兼具休闲农业观光功能的现代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依托丰厚生态建设成果和丰富资源优势,准能集团积极推动矿山生态旅游区向工业型、生态型旅游景区转型,打造了矿业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文化之旅、和谐之旅和研学之旅6条路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来宾参观、考察、研学,仅去年接待参观突破12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景区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为当地创造收益2亿元。今年一季度,累计来访参观人数达27800人次。
  2021年至今,准能矿山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增加8.29亿元,带动辐射准格尔旗近万人就业,年直接增收3亿元以上,人均增收3.58万元,生态经济效益日渐凸显。
  盎然绿色逐渐成为准能集团高质量发展底色,良好生态日益成为准能人幸福生活的常态。准能集团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写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绿色文章”,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