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夏蒙健:智能化赛道上书写“飞驰人生”
  

本报特约记者 王婧


  他,曾是摩托骑行俱乐部的一员,驾驶摩托像闪电划破黎明前的寂静,驶向远方。
  他说,光有热爱远远不够,必须掌握机车性能,才能保证安全与速度。
  十余年间,他将骑行经验运用到矿山智能化建设中,在百米井巷书写不一样的“飞驰人生”。他慧眼识人组建专业维保队,培养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专攻智能化建设疑难问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多次获得乌海能源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创效能手”荣誉称号,被集团公司评为2023年度“劳动模范”。他就是利民公司机电队队长夏蒙健。
  组建智能团队小试锋芒
  “只要用心观察、及时引导,便会发现隐藏在职工中的‘潜力股’,心存热爱与激情,便能扛起责任,为智能化建设领航蓄力。”夏蒙健对于智能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每次检修,他都会仔细观察身边工友动态,不时提出问题考察职工的应变能力,通过参与破解难题检验工友的创新动手能力,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去年7月,他成功将3名变电运行工及一名新分配的大学生纳入麾下,组建智能维保队,专攻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老式的采区水泵房需要手动控制开关,涌水量、水位都要岗位工随时观察,费时费力。去年10月,智能维保队遇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改造智能化采区水泵房。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损耗,夏蒙健提出在矿区废旧设备中挑选备件。小组成员齐上阵,用了7天时间,从设备库里选出能够应用于组建系统的配件。井下无法调试,他们便在地面反复试验,一次次寻求突破点。
  每天正常工作任务结束后,大家主动留下来继续进行试验。没有强制考核,只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期盼。通信不畅查找原因,程序不对重新改写,定点测试、联合测试,直到每一环节连接准确无误。“不怕出错,就怕发现不了错误,在智能建设推进过程中,只有一遍遍试错,才能精准找到改进的方向。”夏蒙健说。
  效率赢一次不如安全赢一世
  “两种方案,一是以纯通讯的形式进行控制,接线少,结构简单,能够大大提升效率,缺陷是稳定性差;第二种是以直连线为主、通讯为辅,对每一个阀门、开关的核心控制逻辑全部用直连线,工作量大,但后期稳定性高……”
  采区水泵房改造进入关键期,要对控制逻辑进行一键启停调试,所有编程要一点点衔接往前推进,做到精准高效、容错率低,且确保安全达标。推进会上,夏蒙建将两种方案拿出来同队友们一起讨论。
  “第一种吧,省时省力,而且后期的稳定性是未知数,可以随时调整。”
  “没错,后期问题都是预估的可能性,当然要选择用时最少、效率最高的方案。”
  队友孙智和郭超前热火朝天地发表着各自的见解。夏蒙健却眉头微皱,“用第二种,任何改造都要以安全为前提。”
  控制逻辑是水泵房改造的关键核心,方案确定,团队成员立即投身改造。每一根管线、每一个程序,反复检查不留遗漏;每一个阀门、每一道开关,务必确保精准连接;每一次设计、每一次调试,都是为后续稳定运行打牢基础。
  “推进智能化就像在赛道上疾驰,想要赢,就要把硬件设施做好,安全系数提升了,才能在终点冲刺。”夏蒙健说,仅用1个月的时间,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把好每一道关口,实现了水泵房控制逻辑的完美设计,且在运行过程中规避了安全隐患。
  掌控飞驰速度点亮使命与荣耀
  地面做程序时,设备未设置抽水功能,井下环境与水泵开启流程存在出入,且水泵灌引水,也都设置成了固定参数,与井下水泵工况不一样。夏蒙健当机立断,立刻将参数更改为弹性程序,以便在后续操作时能够随时调整,让设备灵活运转,真正实现泵房的智能运行。
  “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未来铺路,所以必须要有‘走一步看三步’的超前意识,才能保证在智能推进的过程中降低失误率,提升安全性能,为后续的高速疾驰奠定坚实基础。”夏蒙健语气坚定。
  2024年,为快速高效发现并解决问题,夏蒙健推行管理人员关口前移,将管理人员办公地点搬至主要机房硐室,直接深入现场,保证在岗期间全程跟在一线,更好地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为打造一流机修车间,夏蒙健组织人员清理场地,将车间内摆放的废旧设备进行重新整合分类;对塌陷、坑洼的地板进行硬化,重新规划功能区,更换陈旧的消防设施和加工维修设备,提升设备检修能效,加大维修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会操作、懂维修、高技能的实干队伍……
  “智能化建设是一条赛道,作为机修人员,只有熟练掌握设备性能,遇到问题时才能灵活应对,助力公司在智能化矿山建设道路上一路疾驰、所向披靡。”夏蒙健眼中满是自信的光芒。
  初心不改,担当职责,一路飞驰、奔赴美好。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