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在“苦”亦在“旅”,“行”之“苦”,“生”之“苦”。
余秋雨老师在自己仕途明朗、前途无量之时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孤身一人开始寻访中华文明留下来的遗迹,后又冒着生命危险特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迹,后又到欧洲九十六座城市考察。余老师的旅行并非只是关注沿途的美景,更多的是追寻这些古文明留下来的痕迹,以此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又反过来从中华文明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明。
新版的《文化苦旅》大部分收录的是中国之旅,除此之外,还为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出了篇幅。
《道士塔》是“中国之旅”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这道士塔原本是莫高窟门外一座寻常的道士塔,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塔,塔里一个道士,却改变了历史。莫高窟里的文物被他大量变卖,以廉价见不得光的方式,我们都知道,一批文物对于我们研究一段历史有多么的重要,然而却被自己人抛弃到万里之外的地方。我仿佛仍然能看到大漠黄昏,沉甸甸的马车……在我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那么,在永远地离开故国走往异国他乡的路上,那些经卷又在想些什么呢?阿富汗因为常年经受战乱,他们的领导人为了保护好文物,将其拿到各国展览,他们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时候,展板上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不灭,国家永生。由此可见,文物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
《远方的海》是作者收录的一篇“世界之旅”,这里的“海”似乎不单单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海”,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看到了在海岛上以各种方式生活的人,他们有的是原居民,有的是离开原本稳定的生活去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他们的方式,并不只是一味地强调偏离正常轨道的自由和开阔,作者在文中要强调的是心中的那片“海”,那片海开阔、蔚蓝,不一定要是什么世外桃源,但是那片“海”一定要是遵从内心,是尊重自我,是不取悦别人。
合上书,闭上眼,读完《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到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作者单位:国神亿利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