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准能集团——
打造“煤海塞罕坝”
本报通讯员 吕宗桂
  春意日渐浓,昼夜正中分。4月4日,清明时节,清晨的阳光洒在准能矿山公园的实干广场上。经过一冬的蛰伏,温暖的春风吹过,这里已是一片欣欣然的样子。再经过两场春雨的洗礼,这里又将变成绿色的海洋。从“土露铜黄稀植被”到“百里林海起荒原”,从“鸡爪子山”到如今的国家矿山公园,准能人用40多年,在开采煤炭的同时还给这片土地绿水青山。
  矿山“颜值”刷新焕发光彩、工业旅游渐成产业风尚、“两山”转化成为先行示范,准能集团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如今,矿山公园就是镶嵌在准能集团露天矿山上的一颗“煤海明珠”,不仅是准能集团推进能源开采与环境治理协同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打造“煤海塞罕坝”的亮丽“准能名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夏时节走进矿山公园,草木葱茏,繁花似锦,你甚至感觉不到这里有两座露天煤矿。“你看,这里是一些原生植被,那边是近几年新种植的品种。”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副队长高浩瀚在黑岱沟露天矿北排土场指着几棵杨树和美国红枫说道。
  截至目前,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28.81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地被3.67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到80%以上,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80%以上,其中,5.7万亩森林、3.3万亩草地郁郁葱葱,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5万吨,形成约每年2000万元的CCER项目储备,实现了扩绿降碳。
  近年来,随着植被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各种各样的动物也“闻讯赶来”,在矿山上安家。目前,矿山上除了人工养殖的鸵鸟、孔雀等,还有赤麻鸭、狐狸、猞猁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
  随着复垦绿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年,准能集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参观来访人次突破12万……准能矿山公园的建设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准能集团40余年坚持不懈耕耘打下的根基,更离不开准能人对绿色环保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孜孜追求。
  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介绍道:“依托丰富厚重的矿业遗迹、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现已建成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生物多样性公园、生态牧场等诸多特色场馆和景观群,建构起一座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休闲产业观光、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
  生态经济并驾齐驱,彰显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准能集团积极推动矿山公园向工业型、生态型旅游景区转型,打造了矿业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文化之旅、和谐之旅和研学之旅6条路线,涵盖了工业现场观光、红色实践教育、矿山生态修复观摩、农业观光采摘、工业主题研学、婚庆文化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并入选鄂尔多斯市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来宾前来参观、考察、研学,成功辐射带动周边景区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为当地创造收益2亿元。
  矿山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仅是准能集团以产业化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带来的红利之一。持续做优做强生态+农业、牧业、林果等产业,推动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至今,准能矿山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增加8.29亿元,带动辐射准格尔旗近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年直接增收3亿元以上,生态经济效益日渐凸显。
  今年,准能集团将稳步推进矿区复垦、生态修复及绿化美化工程,重点打造矿业文化博物公园、能源科技主题公园等生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在做优做强生态+农业、牧业、林果等多元产业模式的同时,持续推进“两山”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统筹绿色发展资源优势,继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等级认证、诊断评估及年度规划等工作,以打造“煤海塞罕坝”为目标,推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确保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信息管理数字化。
  纤纤不觉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在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动中,准能集团继续全力推进国家重点研发“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损伤演变及修复机理”项目,打造露天矿生态修复及生态价值转换的“准能样板”,将“含绿量”进一步变为“含金量”,让良好生态成为跨越资源枯竭型城市陷阱的支撑点,不断铺展生态美、产业兴的崭新画卷。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