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雪域高原“追锋人”
本报通讯员 刘 飘
  他们在祖国的辽阔边疆上恪尽职守,为万家灯火提供坚实的保障;他们在群众需要之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用深情厚意温暖百姓的心房;他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进行科普宣讲,以双语授课的方式让藏族学子们领略新能源的奥秘;他们热心帮助边防部队解决用电难题,共筑军民同心圆……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龙源西藏公司职工。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着雷锋精神,成为雪域高原上的“追锋人”。
  从志愿者到爱心使者
  “我第一次当志愿者,还是咱们集团公司的‘幕后’工作人员呢。”龙源西藏公司生产技术部职工李东昌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东昌的追“锋”故事是从2019年秋天开始的。当时,他还在广西南宁求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时,机缘巧合下成为服务国家能源集团2019年风电检修技能竞赛的一名志愿者。从布置比赛会场,到为参赛团队办理签到入住,再到会场坐班站岗、后勤保障服务等一系列幕后工作,他不辞辛苦、默默付出。这次志愿者经历,让他与国能结下了不解情缘。
  2020年,李东昌入职龙源西藏公司,被分配到吉定光伏电站工作。初到吉定镇时,他发现有老人和小孩到餐厅、茶馆寻求帮助,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触。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志愿者经历,想起了那份默默付出、为他人着想的初心,他决定去帮助他们,为那些困难的家庭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
  “阿旺书记,麻烦你帮忙统计一下村里比较困难的家庭。”李东昌主动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利用休息时间一一前往拜访。每到一户,他都仔细询问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记录下联系方式和所需物品。
  “阿佳,这是你孙女的书包和文具,我上次来的时候看她的鞋子破了,就顺手买了一双。”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嘴里不断说着“突吉切”(藏语,意为“谢谢”)。
  放下手中的物品,李东昌又忙碌起来。这户人家只有奶奶和孙女相依为命,许多活计她们都无法完成,李东昌经常帮忙打扫牛圈、收拾院子,尽力解决她们的困难。
  双语教学促融合
  “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将用藏语和汉语分别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小知识。”
  在羊八井光伏电站附近小学的课堂上,龙源西藏公司藏族职工旦真绘声绘色地进行双语教学,将新能源知识、安全用电小常识传播给学生,课后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将书包、文具等发放给困难学生,这样的场景他已经经历了无数次。
  龙源西藏公司各场站所在地大部分是藏族本地群众,仅能听懂少量的汉语,旦真得知后,自告奋勇提出担当翻译,参加公司团支部各项学雷锋活动。
  “阿佳,这是给你的糌粑,还有米面粮油,有什么困难随时和我联系。”这是他在看望慰问困难藏族同胞。
  “这边一个插线板上带的电器太多了,引起了跳闸。”这是他在为寺庙检修电路。
  “我希望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代、在我们这个民族得到传承。”这是旦真的愿望,他一直为这个愿望努力着。
  紧急驰援解军忧
  “刚刚电站附近的解放军某部官兵求助,他们10千伏箱变跳闸,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排查事故原因,胡文元和我去,其他人按照分工保障站内运行。”张岐安排好站内工作,带好工器具后,立即前往附近的解放军驻地。
  “是箱变低压侧空开跳闸,必须对低电压侧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做个详细的查验。”张岐向官兵们说完,又埋头开始了检查。
  “确定是过流保护动作导致的跳闸,再检查检查保护压板是否漏投、商业保险熔芯是否烧毁。”
  空旷的空间里,张岐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房间里因为一整天的暴晒异常闷热,他的额头上、鼻梁上已布满汗珠,此时的他只想着赶快确定故障点,恢复部队驻地供电。
  “来电了!来电了!”欢呼雀跃的喊声从对讲机中传来,张岐深锁的眉头终于松开了,露出了笑脸。
  “感谢贵单位百忙中抽调人员帮助我部解决变压器跳闸事故,及时恢复我部驻地供电……”读着解放军某部官兵送来的感谢信,张岐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积极参加“绿色发展、生态环保”志愿植树活动,为荒地增添新绿;参加“保卫拉萨河”志愿活动,用行动保卫碧水净土;与当地多个边防部队组织共建活动,切实关心驻地部队实际困难……
  学雷锋,做雷锋,争做新时代雷锋传人。龙源西藏公司职工,这群雪域高原上的“追锋人”,他们不仅用汗水和青春点亮了万家灯火,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让雷锋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