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式的绿化、混凝土铺设的道路、不停作业的水雾喷车、堆放整齐的物料场地、裸土绿网全覆盖……在江苏常州新北工业园区,常州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已经拔地而起,标准化的施工现场颠覆了过去对传统建筑工地“灰头土脸”的印象,工地“颜值”和“内涵”兼备。
眼下春光正好,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记者走进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焊光闪烁、吊车高耸,涌动着大建设、大发展的澎湃春潮。
该项目是常州公司跨入新的发展期、于去年8月高标准开工的重点项目,对常州公司乃至江苏公司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优化煤电产业布局,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积蓄新优势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力助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建设伊始,公司就按照“把电力做到最好”目标要求,锚定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国能特色、江苏特点的“两高一低”科技示范、工程示范标杆项目,坚持标准化施工、规范化作业,始终保持现场整洁、设施规范、标牌齐全、环保达标,打造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在二期工程部主任张晋阳的带领下,记者边走边看,安全警示横幅随处可见,施工场地外侧围起蓝色安全网片,不同作业区域也都用围挡分隔开来,远远望去就像给项目穿上了“安全盔甲”。
主要通道、场地周边、办公区的道路都用混凝土进行了硬化,非作业区裸土一律覆盖防尘网,围墙外不便覆盖的边角也都种上了植被。记者在工地现场走了一圈,鞋底仍然是干净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处数千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洒水车、水雾喷车轮流清扫降尘,建设中的煤场配备喷淋降尘系统,为工地撑起了“绿色保护伞”。
在材料堆放区和机械停放区,各类材料整齐有序,机械规范停放。“现场作业做到施工‘工完料尽场地清’,工具用完及时归位,作业垃圾随时清理,既节约时间,又能保持现场干净。”张晋阳介绍。
严控质量,让标准成为习惯,让标准创造标杆。在这一内在要求下,常州公司在二期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满足于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而是瞄准打造精品工程、标杆示范工程目标,设置10项“精品施工展示区”,策划113个“开工即精品样板示范点”,把智慧工地建设作为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实施的有力支撑。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得到隐患、听得到噪声、闻得到粉尘、喷得出水雾……这是二期项目智慧工地所带来的改变。
构建的智慧工程管控中心实现从传统工地“人盯现场”到“数据盯现场”的变革,通过多联监控室,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等全方位、全时段动态多联管控,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立全面感知、风险预控、知识共享、智能分析、本质安全的项目生态圈,实现绿色基建、智慧基建,不断提升施工现场作业效率和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记者了解到,施工现场设有人脸识别系统,将每一名工人的资料信息输入电脑,只有通过人脸识别,安全培训合格的工人,才能进场作业。
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设备,通过AI智能识别、可视化抓拍等技术,能够实时对安全帽佩戴不规范、扬尘超标、车辆不冲洗出场、裸土不覆盖等行为进行警告,现场管理人员收到信息后,及时处置,有效强化了人员、设备、环境管控。
科技感十足的安全教育体验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有综合用电体验、安全帽&安全鞋撞击体验,VR安全教育体验等。
张晋阳说道,这种“科技感+体验式”的安全教育,既增强了施工人员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显然,随着VR教育体验区、周界防护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设备组装可视化监督、塔吊防碰撞预警监控系统等“黑科技”在智慧工地上运用,二期项目建设中很多安全隐患止于萌芽,工地更“聪明”,管理更“便捷”。
目前,常州二期项目里程碑进度及三级网络计划执行及时率为100%,3#锅炉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第10层钢架吊装,预计“328”大板梁吊装,侧煤仓17米层以上框架正在浇筑,汽轮发电机基座12米层已浇筑,主厂房17米框架正在施工,脱硫、输煤、灰库系统等严格按2025年迎峰度夏前双投节点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