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半卷残书圆梦记
◎ 杨 建
  初中毕业那年,在家干的虽是吃力活,但在学校养成的读书爱好依然不减。只是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想要找本书比现在寻找本什么珍版孤本一样难。记得那时经常陪伴我的,是一部无头也无尾的大部头小说。
  已经说不清这部缺头又少尾的破书,是怎样传到我手上的,两三年间,也记不清翻过多少遍了,几乎能背出书中所有人物的对话来。按这本书的故事框架结构,我当时估摸它不会少于五百页码。尽管书的头尾少了许多页,它还是让我如痴如醉。朱老忠、贾湘农、严志和等人物形象,他们那种刚直不屈、坚韧不拔,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等等品质,让我敬佩不已。作者所描绘的冀中平原那一幅辽阔雄壮、绚丽多彩的革命农民斗争的历史画卷,也一直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书中那种家庭的温馨、朋友的友谊以及家乡情怀,也时时让我为之动容。可让我寝不安食无味的是,故事到了十四旅包围保定第二师范,要拿住严江涛等抗日学生砍头这当儿,就断了。
  古人所说的“饥读之以当食,寒读之以当裘”,实在有道理。我不知在那个连温饱也成问题的年代,为什么会对这么一本残缺不全的书魂牵梦萦。每每看到它,一阵惋惜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神游书中。读完之后,心中就多了一个缺憾,多了一分惋惜,总会在苦思冥想:这本书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结局是怎样的?书名应该叫什么?
  就这样,半卷残书,捧起它,就在思索它的开头,放下它,又在想象它的结局。这样思来想去,有时为自己能“读完全书”而兴奋,有时又因无法“圆”书而懊恼不已。但是,残书里所讲述的那一代人,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信仰坚持不懈地追求的精神,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上。
  为了不让这本残缺之书在我心中留下缺憾,我决意给它续意,自己还自己个完美感。那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就像后人给《红楼梦》作续书一样,正儿八经地摆开文人的样子,绞尽脑汁地续写了好多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感觉不对路就推倒重写,不满意就反复修改,几个月来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才给这本书续上一条长长的“貂尾”,解了心头之急。
  好多年后,我仍不知那部书的书名,后来村里放映电影,才知它叫《红旗谱》。再后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时,才完完整整地读完这部文学名著。这时回想起当初给这本书续意的情景来,又觉肤浅好笑,又感叹自己对此书的痴迷。再看看我的那个续意,实在是狗尾续貂。不过,倒有一点让我续对了,那就是几个主人公都没牺牲。
  可以说,那本残书在我心中烙下的印记,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磨灭,反而愈加深刻,它以经历几十年的经典之光芒,在我一次次的阅读之中,一次次的续写之间,一次次地引导我走进滹沱河畔那烈火狂飙的悲壮场景中;它又让我在不断的阅读中,心灵得到了滋养,知识得到了丰富,让我这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村青年实现了大学梦,又让我在不断的续写里,增强了文学素养,提高了写作水平,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实现了作家梦。
  时间过去几十年,我的阅读兴趣在变,对文学的理解和感受也在变,但对《红旗谱》的痴迷没有变。时间相隔几十年,我们在变,社会也在变,但我愈发觉得,朱老忠那代人,与我们这代人追逐梦想的脚步不会停一样,他们对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追求也没有变。他们的追求,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个“中国梦”,中国农民自己的梦。(作者单位:浙江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