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80万元背后的爱
—— 记神东煤炭物资供应中心启航志愿者协会的爱心故事

本报通讯员 刘晓婷 张元廷 尹瑞新


  “凌晨4时30分,当城里的孩子还在温暖的睡梦中,家住在陕西省紫阳县堰塘村的孩子们就起床了,早早地打着火把,踏上崎岖的上学路。”
  屏幕那头的纪录片记录着孩子们打着火把上学的情景,屏幕这头是神东煤炭物资供应中心安监办主任吴鹏飞,看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后面孩子天真无瑕的笑脸,吴鹏飞若有所思,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不久后,由吴鹏飞和其他6名物资供应中心员工创办的物资供应中心启航志愿者协会诞生了。
  这是一个爱心汇聚的团体,自2013年成立以来,他们为社会分忧、为百姓解愁,始终以“奉献爱心、播种希望”为宗旨,从最初的7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118名会员,11年来共募集爱心善款80余万元,为众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送去了关怀与温暖。
  “小邢,叔叔阿姨们来看你了……”当听到舅舅说志愿者到来的时候,小邢从屋里怯生生地走出来。
  家住陕西的小邢7岁时父母因车祸不幸去世,年幼的小邢从小就寄居在家庭经济并不太富裕的舅舅家。舅舅因患有胃癌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舅妈要照顾她和上高中的表姐,只能在超市打零工,全家生活非常拮据。
  长期的贫困,让懂事的小邢对物质和精神需求降到了最低,使她与大多数的同学慢慢隔绝开来。她安于自己的圈子,也会下意识地低头不语。
  当启航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们了解到小邢的特殊家庭状况后,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上门看望小邢,给她送上助学款和学习用品,积极引导她向上向善,鼓励她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自从我们开展对小邢的帮扶后,她的心理阴影逐渐驱散,也变得积极阳光,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了,看到小邢的正向变化,我们感到很欣慰。”参与助学志愿活动的吴鹏飞说道。
  三年的资助,三年的交流与沟通,让小邢卸下了心里的防备,每到考试的时候她还会把成绩通过短信发给志愿者,每逢过节的时候都会送上一条祝福短信。
  彼此心中的感动,逐渐转化为可以感知到的幸福,让人开心的是,小邢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理工大学。上了大学的小邢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还当上了班干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拿到了德育奖学金,平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获得了很多奖项,后来被学校选派出国做交换生,这一切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看着小邢一天天变阳光,日子一天天变好,每一位资助过她的启航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同样也收获到了属于他们的温暖与感动。
  志愿执大爱,浓浓助学情。11年来,启航志愿者协会通过爱心助学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与多所学校搭建起爱心“筑梦桥”,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支持和关心协会在内蒙古和陕西区域开展助学活动,并陆续加入协会,共同唱响爱心助学的美丽赞歌。
  为了确保助学活动的精准实效,每年爱心助学志愿活动开展前夕,启航志愿者协会都会组织志愿者开展针对性调查,摸清资助学生家庭情况,做到精准资助。同时,由学校向协会推荐拟新增受助对象,协会的志愿者上门逐户走访调查、核实情况后,集中研究确定受助对象,确保困境学生应助尽助。
  一次,在陕西米脂县走访调查的时候,一位学生的家住在山里面,车开不进去,协会的志愿者们就步行1个多小时翻过了几座山头才来到这名学生家里。到了学生家里,映入眼帘的是坍塌破烂的院墙和一窑屋顶茅草丛生仅能遮风避雨的窑洞,窑洞里昏暗杂乱,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只有一面被奖状贴满的还有着裂缝的墙面。
  看着眼前的一切,和那个在昏暗的灯光下正在认真学习的瘦小的身躯,在场的志愿者们无不为之动容,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帮助这些困难学子的决心。
  11年来,启航志愿者协会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涵,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深入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举措,构建助学帮困的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志愿者“找上门”送帮扶、传递社会大爱。
  渐渐地,协会从刚成立时对小部分困难群体的“小帮扶”,到现在开始对贫困学生家庭建立起了“爱心田”、帮助困难家庭销售农副产品、假期帮助贫困学生联系勤工俭学等“大帮扶”,不断提升助学精准度,使帮扶体系日趋完善。
  11年间,这些受爱心捐助的学生中,有的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有的参加工作;有的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生活就业的机会,又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村干部,投身建设美丽乡村中;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得到改善,把资助善款返还给协会,留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形成了“反哺效应”……
  春暖花开季,方舟将远行。启航志愿者协会将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让孩子们的梦想更光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