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儿时的正月十五
◎ 薛晓燕
  在陕北过正月十五,首先
  要把羊肉黄萝卜扁食安排上。肚
  子里装满象征元宝、象征团圆、象征热气腾腾羊肉扁食的陕北人,扶老携幼,打扮一新,走出家门,去看红火。
  闹秧歌,闹花灯,转九曲,猜灯谜,燃起暖烘烘的火塔,走在大街上,远远地就看见口鼻喷火的火判官,正在威严地护佑着熙来攘往的人群。
  闹秧歌,是最不能错过的大场面。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早早地守候在凯歌楼南侧的南大街上,所有的角落都挤满了人,邮电局、百货公司的窗台上,甚至街道旁的树杈子上,都有调皮的小男孩早早占据有利地形,守住独属于自己的一方观看台。男人们的肩膀上扛着自己家的小崽子,人潮汹涌中屹立如山,我一直觉得,能坐到父亲肩膀上看秧歌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更多的孩子在人群中钻头觅旮旯,瞅准一个空空,脑袋一低,身子一钻,整个人如一尾游鱼滑过水面,倏地一下,就站到了人群的最前面。
  由于妈妈非常热爱看秧歌,各路秧歌队,我可以如数家珍。神木的秧歌、舞龙灯要数工程队壮实的汉子们,两条色彩斑斓的长龙被黝黑结实的男人们耍得一会儿密不透风见首不见尾,一会儿潇洒跳跃,自在不羁,如龙在野。看着那激荡昂扬的龙,看着那舞龙的人额头上细密的汗珠,看秧歌的人呼吸都快了几分,心里面的一股气提起来,化为一种深深的自豪,一种作为龙的传人的底气和骄傲。
  神木二中的秧歌,音乐老师王大兴是一位灵魂指挥兼强悍鼓手。鼓点在王老师大开大合,奋力挥舞的鼓槌中乍然响起,嗵,嗵,嗵,嗵,嗵,嗵,这声音激越嘹亮直通天宇,嘈杂的人群在这样浩荡密集的鼓声中安静下来,一万个春天在这鼓声中即将破土而出。每次听到王老师敲响那面红色腰身的大鼓,我的身体似乎变得轻盈自由,一颗心随着这昂扬向上、喜庆欢悦的鼓点,飞到了凯歌楼檐角高悬的铃铛上,应和着鼓声,发出了叮叮当当的欢快乐音。
  秧歌是集体演出,有的人却用极高天赋,将集体演出生生演变成个人专场秀。王大兴之外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神木人公认的民间艺术家、丑场子秧歌传承人李焕忠。男扮女装,将一个刘媒婆演绎得活灵活现,惹得一城看秧歌的人们笑得嘴巴合不上,有的人露出被烟熏得有点黄的大板牙,还在毫不自知地继续笑着。孩子们被他娴熟的动作,搞笑的表情,逗引得发出极夸张的笑声,这些笑声混在一起,被喜鹊衔着,挂到了树梢上,久久不肯散去。60年来,李焕忠先生扮演的刘媒婆,诙谐机智,幽默风趣,那些一年又一年不断更新的笑闹台词,留给一代又一代神木人数不清的欢乐记忆。他凭一己之力,举手投足之间,点亮一城老百姓如花的笑颜和明亮的双眸。
  白天闹秧歌,晚上看灯。神木老街由凯歌楼坐镇中央,引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正月十五这天四条街上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人声鼎沸,笑语盈耳。各种各样的灯,后面是多少能工巧匠的辛苦制作。儿时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灯都是手工制作。白菜灯、兔子灯、跑马灯、宫灯、西瓜灯、仙鹤灯,千姿百态的花灯,形态各异的动物灯。一路看过去,一路赞叹。灯是温暖,是明亮,是希望,他们用一双巧手把温暖、明亮、希望,送到我们眼前。
  赏完花灯还要逛灯游会,灯游会又叫九曲黄河阵。这是陕北人在正月十五这天祈福求财、祛邪去病的游乐灯阵。每年正月十五,一家人扶老携幼,欢天喜地,总要去逛一逛。
  九曲黄河阵逛完,孩子们累得东倒西歪,路过夜色里点一盏明灯卖藕粉的铺子,就双眼放光,馋得迈不动脚步了。大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总会满足小孩子的愿望,花五分钱,为孩子买一碗。那个端了一碗藕粉的小小人儿,手里捏着磨得光滑的小竹片片,轻轻撩一点褐色的浓稠藕粉糊糊,缓缓送到嘴里,甜香温软,入喉即化,美妙的滋味令人一时闭目,不断品咂,摇头晃脑,实在是太好喝了,三下五除二,一小碗藕粉进肚,伴着一路明亮的花灯,开心地回家。
  到家后,妈妈赶紧捅开洋炉子,滚上一锅子热腾腾、黄澄澄的浑酒,为圆满的正月十五画上一个甜酸可口的美味句号。浑酒是陕北人在冬天里,特意为自己酿造的一口醉人醇香的咖啡,一碗滚烫的浑酒下肚,什么疲劳难熬、绝肠难活,统统被浑酒碗上萦绕的丝丝缕缕的热气逼走。
  从扁食开始,到浑酒打底;从闹秧歌起头,到逛九曲结束。陕北人的正月十五,就这样幸福美满、欢乐祥和,一年又一年,红火热闹,热气蒸腾地过着。(作者单位:国电电力锦界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