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多鹏
读过《王阳明传》的人应该都知道在王阳明先生迷茫该立何等志向时,一位叫娄亮的大儒,说出了“圣人必可学而至”,于是成就了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未可知,彼时资质愚笨、见识浅薄,而立之年的曾文正公是否受到了这一成功案例的启发。他立志脱胎换骨,一生以圣人要求自律,而终如其名,国之藩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清朝续命近半个世纪。
曾经曾国藩考秀才七次,最后还是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登榜。与同时代的我们熟知的人相比,左宗棠,14岁中榜;李鸿章,17岁考中;天才少年梁启超,年仅11岁就考上了秀才。分析原因无非两点,先天及后天。先天来看,曾国藩祖上几百年都没有一个秀才。若非其祖父星冈公迷途知返,没有败坏家业,反而立志兴家,并以成为耕读之家为训,可能曾国藩这个名字也不会出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
30岁以前的曾国藩可以说除了考中进士,并无特别。刚中进士时,朋友评价曾国藩每一毛孔里都浸透着傲慢。离家赴任翰林院前,祖父星冈公就告诫他,你是有才能的,做官是有前途的,但你傲气的毛病要是改了,就更好了。心无长物的浮躁,很难在家安心读书,整天爱去别人家串门,说话夸夸其谈,而学问却没有达到自己说的高度。
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在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诸多缺点以后痛定思痛,决心要彻底改变。这一次他挥刀斩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彻底和那个连自己都厌烦的曾国藩诀别。每一个成功的人可能都有和常人一样的经历,但他们心中的抱负和毅力却总是非普通人可以比拟。
从戒烟、写日记开始,曾国藩迈出了第一步。曾国藩戒烟很痛快,从烟不离手到一生再没碰过,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写日记不是记流水账,首先他把写日记主观上定义为一件大事,从早到晚坚持自我监督。其次他每天早上写日记,并且他会将日记传阅众人,邀好友共同点评其所想所为。最重要的是坚持写日记,在曾国藩离世的前一天还有他的日记存稿,或许正是这种持之以恒才成就了他。戒烟就一辈子不碰,写日记就一生不间断,事不在小,贵在坚持。
人生之败非傲即堕,二者必居其一。曾国藩深为自知,也正因如此他把“拙”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书生领兵,曾国藩没有过多的奇谋妙计,“结硬寨,打呆仗”便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军的唯一法宝。打仗前,先不想怎么战胜对手,而是先保护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勤则百弊皆除,一生被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没有放弃努力。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眼勤,“遇一人,必详观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此五勤者,国藩一生恒守之。可能我们的平凡不只是无法选择先天的给予,同时也放弃了后天的“补拙”。
世上或许只有一个曾国藩,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曾国藩能做到这样。试着学会做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缺点的人,学会做一个坚定恒久的人,学会做一个勤奋的人,不管眼前的山有多高,太阳都会越过它照亮你的世界。
(作者单位:龙源辽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