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畅通“重载”保供路
本报特约记者 任振华

  寒冬腊月,三晋大地,天寒地坼、寒气逼人。铁路线上的隧道里,列车高速通过前后形成的“活塞风”,让寒冷提级,即使穿再厚的棉衣棉裤也显得无比单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员工为保障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能源大通道安全畅通,立足“高铁看中国、重载在朔黄”愿景,推动集团公司“136”新发展战略落地,以苦干实干打造“山区重载数原平”特色,将能源保供的使命和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步步为营,连战连捷——
  隧道除冰保安全
  在朔黄铁路南湾至猴刎区段的隧道群里,活跃着几支繁忙的队伍,每支队伍由6人组成,他们就是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滴流磴中心站管辖下的打冰小组。
  “巡检的时候,大家小心头顶,也要注意脚下。”1月12日,室外温度达零下18摄氏度,滴流磴中心站供电专业专责白晓冬带领员工准备巡检滴流磴隧道,进行打冰作业。
  滴流磴中心站位于太行山深处,管辖供电线路44公里,有隧道23座。因为铁路沿滹沱河蜿蜒东行,山体连通地下水层,地质多为沉积岩,所以隧道内常年有水流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底是隧道冰冻期,打冰成了原平分公司供电专业的常态化作业之一。
  白晓冬和同事走在山里,冷风刺骨,一会儿浑身就冻透了。到达隧道口防护门前,防护员王河和薛晋明检查防护备品,等候驻站联络员下达“天窗”命令。
  “今天的作业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打冰,二组负责巡检线路,大家抓紧时间。”白晓冬向大家交代当日重点作业事项。
  9时10分,驻站联络员闫少伟下达“天窗”作业命令,白晓冬和同事们携带巡检工具进入滴流磴隧道,青年员工赵晓炜借助头灯灯光,发现承力索顶部有一根近40厘米长的冰柱。大家拿起打冰镐开始清理冰柱。
  “隧道内阴暗潮湿、照明不好,要注意脚下,别滑倒了,清除吊冰、墙冰时要保持警惕,大家相互多照应一下。”白晓冬说。随着一声清脆的碎裂声,冰柱被敲了下来。空荡冰冷的隧道内瞬时回荡着清脆有力的敲击声。随着冰锥一块块掉落下来,一处处隐患也渐渐地被消除。
  “打冰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如果掌握不好角度和力度,掉落的冰块和锋利的冰碴很容易伤到自己。”赵晓炜除完隧道墙上的冰凌后,又把落在线路上的冰碴清理掉。
  11时30分,“天窗”作业结束,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隧道,脸和双手冻得通红。
  水沟清淤克难点
  长大隧道排水沟清淤,是原平分公司入冬以来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工程项目。一方面为即将到来的春季“联维”施工扫清障碍,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用大中修施工淡季,有效避开大中修施工期相互交织干扰,推动提升设备质量,实现施工与管理两不误。
  “时间紧任务重,隧道作业光线不足,大家在清理过程中一定要先注意人身安全,然后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原平分公司龙宫站党支部书记兼站长李锐说。
  1月30日9时30分,长梁山隧道内的朔黄线27公里600米至28公里段,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龙宫中心站各单位和施工单位员工正在进行排水沟清淤。
  长梁山隧道是朔黄铁路线上的最大隧道,全长12780米,位于恒山与云中山山脉的交会处,山势陡峭,沟谷深切,历来是朔黄线的维护重点和难点。随着两万吨重载列车开行密度不断加大,每日通过上百对列车,年承载货运量达3亿吨以上,设备质量关乎能源枢纽畅通。
  李锐是长梁山隧道水沟清淤的现场负责人。每个天窗他均要到现场,不停在线路上走动巡查,实时掌握了解线路作业安全,处理施工作业现场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10时30分,李锐带领施工人员,弯腰、伏地,用工具揭开刚清扫干净的排水沟水泥盖板,把身子探进狭长的排水沟内,用手电查看里面的情况。
  水沟内水流浑浊,龙宫站工务专责高新伟带领施工人员,熟练地用铁锹一铲一铲地将淤泥铲起装入编织袋。遇到难以疏通的地方,他们撸起袖子,弯腰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用手一点一点地往外掏。
  “三九四九冰上走”,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山西全省连续两次降温降雪,每场降雪厚度都不低于50毫米。刺骨的寒风与隧道的活塞风“强强联手”,打在施工人员的身上,让人冻得瑟瑟发抖。而大家不辞辛苦,义无反顾,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
  隧道的排水沟清淤非常困难,要依靠人手工一锹一锹铲出。而长梁山山体地下水矿物质含量特别高,水沟内水垢较多,淤泥黏性很强,清理时费时又费力。今年冬季,为提高水沟清淤施工效率,节省时间,减轻人工劳动的强度,在长梁山、寺铺尖、张家坪等隧道全面推广运用清淤机清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运输生产需求。
  清扫煤灰除隐患
  1月30日10时整,长梁山隧道内的另一端朔黄线的25公里500米至26公里500米处灯光闪烁,热闹非凡,数百名施工人员,有的用铁锹一铲一铲装袋,有的扛着煤灰袋子奔向列车装车,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
  铁路道床粉尘污染长期困扰重载铁路运输,影响道床弹性、隧道排水、轨道电路特性、电气设备寿命。尤其隧道内的道床板结尤为突出,朔黄铁路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隧道煤灰清扫。
  朔黄铁路穿行于恒山、云中山山脉和太行山系,共有隧道77座,累计长66.367千米。7年来,朔黄线年运量持续保持在3亿吨以上,隧道煤灰沉积逐年增多,严重影响着设备维护及运输安全。
  原平分公司运输生产部专责胡方磊是长梁山隧道煤灰清扫的现场盯控负责人。每个“天窗”都忙碌在隧道里,经验非常丰富。这次长梁山隧道煤灰清扫不同往常,清完运出后,马上要进行水沟清淤,如果清扫不干净,对后续工作极为不利。
  尽管之前清扫的煤灰已经装袋运了出去,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每周仅一个3小时的“天窗”,一个星期后,大部分路段的水沟盖板上又覆盖了厚厚一层,在水沟清淤时,必须进行二次清扫干净后,后续工作才方可进行。
  煤灰清理不仅需要技巧,也考验耐心。隧道里排水沟并不是一路平坦,拐角处更易藏灰,也更难清理。部分排水沟表面直径小,铁锹不能完全放进去。为了彻底清理,龙宫站工务技术员李飞飞带领员工先用铁锹侧着铲掉外层煤灰,实在够不到的地方,就蜷缩着一条腿,半蹲半跪在冰冷的地面上,用小铲子一点点抠出来装进袋子里。装满1个编织袋,掏、铲、倒这样的动作需要重复300多次。
  11时50分,3个小时的“天窗”接近尾声,隧道内水沟清淤、煤灰清扫等施工作业已经停止,所过之处全部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全体施工人员走出了隧道,李锐、胡方磊、高新伟等现场负责人确认完人数后摘下口罩,一张张“大花脸”在阳光的照耀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