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光,偶尔翻看手机里的相册,望着那一张张蔚蓝色的大海美图,鼻腔仿佛又嗅到了海风清爽腥咸的味道,思绪的大门渐渐打开,那段令人如痴如醉的蓬莱仙境之旅再次浮现。
去年国庆假期,在儿子的软磨硬泡下,我们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向喜欢幽静独处的我,虽心有万般恐慌,但实不忍浇灭儿子那颗炙热而亢奋的心。经过简单商议,我们最终将目的地定在人间仙境——蓬莱。他负责整个行程的安排,而我只需负责出经费,这是儿子做出的让步,也是我对他的一次考验。
假期第一天中午,我们乘坐提前约好的出租车直奔机场。自助更换登机牌、过安检……一路跟随儿子的步伐,突然意识到他已是十六岁的“准成年”了,不禁感叹。交通、住宿、景点、餐饮,样样被他安排得恰到好处。
“高朋二十览蓬莱,雾罩云遮醉雨来。海市蜃楼留墨迹,八仙过海展奇才……”候机厅里,儿子将手机凑到我眼前,让我欣赏有关蓬莱的美照,嘴里还低声吟读着赞美蓬莱的诗句,让我对即将开启的旅程有了些许的憧憬。
航班起飞时,知道我会对起飞时带来的身体失衡状态感到不适,他紧紧抓着我的手,不停地安慰着我,并贴心地为我打开了耳机的降噪功能,播放我喜欢听的歌曲,真没看出来啊,他还是个暖男。望着下面公路上密密麻麻像长虫的车队,他对自己的交通出行的选择表示赞赏,又向我滔滔不绝地叙述这几天旅程安排,缜密的思维让我为他频频竖起了大拇指。
在旅途中的时间仿佛要比往常快得多,1个小时后蓝色无垠的大海便出现在我们下方。透过舷窗俯瞰大海,苍苍茫茫、无边无际,湛蓝的海面与落日余晖交织在一起,闪着耀眼的波光,给人一种无尽浪漫的诗意,心胸也随之被敞开,慢慢地延伸向远方。
下了飞机,在住处简单整备后,散步到街边小吃摊上。对于资深的吃货来说,原壳扒鲍鱼、鲅鱼水饺、椒盐皮皮虾这些有名的蓬莱美食当然是少不了的,鲜美、白嫩、顺滑之类的赞美词语在抹完嘴后一股脑地倒了出来。饭后到海边散步,在夜色的衬托下,海面泛着幽黑的光亮,忽近忽远的浪花翻着白肚皮,淘气地拍打着海滩。吹着海风,抚摸着海水,嗅着腥咸的味道,踩着软软的沙滩,心情无比松畅自由。原来,海的夜色是具有治愈魔力的。
次日,在儿子的安排下,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为的是到网红面馆去品尝鼎鼎有名的蓬莱小面。果然,在那里早已排起了长龙。在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美食的诱惑下,我们毅然加入了吃货队伍。当尝到劲道爽滑、鲜美沁心的味道后,40多分钟排队等待的烦恼便瞬间烟消云散了。
由于网上订票的限制,将我们的下一步计划由蓬莱阁转为三仙山,骑着共享单车与蓬莱阁匆匆合影后,恋恋不舍地向三仙山景点的方向出发。途中,我们经历了变幻莫测的海边天气,从阳光明媚到突降阵雨再到晴空万里。
三仙山风景区是把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满足人们拜仙祈福的愿望。登上楼阁最高处,放眼望去,建筑气势宏伟,园区古树林立,眺望远方无边的大海,遥相呼应、天人合一,似有种“青云山海三仙地,烟阁渺杳逸仙情”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遐想翩翩。
从三仙山景区到蓬长客港,为欣赏沿海风景,我们继续选择骑行。下午的目的地是长岛,手机已经订好船票,所以时间不必太赶,一路边骑边赏,边赏边拍,倒也惬意。乘船40多分钟的航程中,我们还特意为海鸥准备了食物。一时间,游客、轮船、大海、海鸥、蓝天,仿佛被定格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令人陶醉其中。
九丈崖风景区是我们上岛后的第一站,这是民宿老板为我们推荐的路线,朴实贴心的老板还为我们准备了饭菜,并联系了出租车司机,让我们体会到来自家人的亲切感。九丈崖是集山、海、岛、礁、崖、滩、湾、洞、古迹于一体,融奇、雄、秀、美、险、神于一隅的多元化景区,因我们一心想欣赏绝美的海上落日景观,在途中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千姿百态的山、崖、石、礁、洞也只用相机粗略地记录了些许,最终在日落的时间赶到了观景台,在等待日落的过程中才发现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大朵云彩堵在了落日回家的道路上,让在场的游客唏嘘不已。
第三日一大早,到达长岛北端的月牙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形状犹如夜空中的一弯新月,镶嵌在青山碧水之间。海滩上遍布着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五颜六色,极为漂亮。在这里,我们收集了许多自认为独特的石头,并且为母亲淘了一串圆润光泽的珍珠项链,也不知是真是假,总算也遂了我一个心愿了。下午出岛,一路向南,乘车来到离蓬莱区几十公里处的烟大小吃一条街,感受了藏在滨海城市中的烟火气。琳琅满目的各种小吃让人应接不暇,各种美食香气扑鼻,不禁感叹美食面前,无人能抵。
返程当天,我们将景点选在了较为恬静悠闲的渔人码头。脱下鞋子,光脚踩在沙滩上,任凭海浪拍打在脚面,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遇到稀奇的贝壳随手捡起收藏,走累了就地躺在沙滩上享受阳光的沐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耳畔传来阵阵海浪的声音,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欢畅自由。
旅行的真正意义不正是享受整个过程吗?与儿子相约,今后每年都要行动起来,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感受旅行中的点点滴滴。(作者单位:铁路装备榆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