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多年,我熟悉的地方并不多,只是每次有亲友来,就必带去南锣鼓巷,喜欢那种漫无目的、走走停停的惬意,喜欢那种历史尘封、现实烟火、小资情调兼容的感觉。南锣鼓巷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建元大都时的同期建筑,距今有多年历史了,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建筑风格上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的院落肌理,带着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韵味儿。巷子位于北京市中心,交通方便,尤其对我这种“路痴”特友好,坐地铁6号线,E口出,就能看见高高的牌楼,走下台阶就进入了街巷。
巷子并不长,也就七八百米的样子,宽大约8米左右,南北走向,东西两侧是各种时尚小店,再向里纵深,藏着16条胡同,每侧各8条,这使巷子的平面图很像一根鱼骨头,或者大蜈蚣,元朝时的南锣鼓巷就曾叫“蜈蚣街”,据说巷子北口那两眼古井,就是蜈蚣的眼睛。街巷的路面,中间高,南北两侧低,像个驼背的老人,明朝时也叫“罗锅巷”,后来才用了现名。
南锣鼓巷的16条胡同,名字很有特点,我凭记忆能说出来的就有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等,名字里透着种俏皮和浪漫,还有黑芝麻胡同、炒豆胡同、冬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等等,带着特亲切、特接地气的市井生活气息。
这些胡同,可不是简单的胡同,多是王府豪庭,清朝时曾是镶黄旗住的地方,近现代也曾住过很多达官、显贵、名人。雨儿胡同里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罗荣桓故居、粟裕故居,帽儿胡同里的冯国璋故居、婉容故居,后圆恩寺胡同里的茅盾故居、隔壁的蒋介石行辕,等等。冬棉花胡同里坐落着中央戏剧学院,从这里走出很多大腕儿明星。
胡同里很安静,故居基本都关着门,并不接待参观,院墙外挂着门牌号和文字介绍,三三两两的人安静地走近、驻足、细读,或者与那标注着它曾经身份的深宅大院合一张影。
偶见某个四合院的门口卧着一只猫,阳光下睡得正香,你都不忍心惊扰,觉得它应该是一直在的,已经守着这寂静的青砖灰瓦,守了多年,见证过无数的兴衰沉浮,了解很多古老的故事。
吸引你走出安静的胡同,折回到热闹巷子里的,往往是各种小吃的叫卖声。我最爱吃冰糖葫芦。北京的冰糖葫芦,山楂、桔瓣、草莓、葡萄,各种口味的都有,用竹签子串着,好大的一支,裹着的糖稀晶莹剔透,咬一口,酸甜可口。店家的叫卖,在“冰”字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拖着很长的音,“糖葫芦”三个字则是短促的一组,收尾轻柔利落,回荡在耳朵里是一种很美妙的存在。以至于我每次想起冰糖葫芦,都是样子和声音“打包”在一起的,缺一不可;以致于每次我想写冰糖葫芦几个字,都想按照那音调写成“冰——糖葫芦~”。
不仅是冰糖葫芦、爆肚儿、驴打滚、文宇奶酪的双皮奶、方砖厂69号的炸酱面、菊儿人家的卤肉饭等当地美食,天南地北的小吃都可以在这品尝到。每次去,红柳大串我是必吃的,也有爱吃长沙臭豆腐的亲友,我只能躲得远远地等他们吃完。
南锣鼓巷,我更喜欢的是一些小店,有着可爱的店名。“菩提树下”“创可贴吧”“一朵一果”“北平咖啡”“过客”“咂摸”“糕如故”,等等,不进去,只品味那名字,也有无尽的创意文青范儿。
有个写着“无儿童,误入内”的名叫“童年”的小店,把“90后”的女儿惊喜得直跳,一路拉着我往里冲,买了一堆吃的玩的。都是女儿小时候吃过的零食,玩过的玩具,市面上几乎见不到了。无花果、辣条、牛羊配、巴西烤肉、深水炸弹糖、小当家干脆面,那些小零食的旧包装、熟悉的旧味道,瞬间把人带回童年。一个跳蛙、一个小拨浪鼓,带着满满的童年回忆,女儿的脸上乐开了花。
东西小贵,但快乐无价,女儿说,小店里卖的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情怀,是治愈系。岂止是孩子,就连我们这些“中年少女”,也不可避免会驻足在一些旧物前,有片刻的恍惚。明信片、虎头鞋、搪瓷缸子、两个喇叭的录音机、一个漂亮日记本的封面,这是时光的杂货铺,时光倒流,往事扑面而来。
如果有兴致,你还可以消磨上一会儿,安静地看看艺人画剪影、吹糖人儿、现场制作银器,还可以在国风文创集合店外驻足,把树上挂着的小卡片挨个看一遍。“我很丰富,无法简介”“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左心房是你”“保持清醒,禁止上头”“所有的最好,都不及刚好”“宇宙或人海,请把我认出来”,总有一句,你觉得是写给你的。
在我心里,南锣鼓巷是一个温暖可爱、适合浪费时光的去处,没有刻意的目的,只是任由自己走进去,走走停停,边走边看风景,就像人生,一路行走,所见所悟都是收获。(作者单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