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每个复杂疾病背后,都有许多有关病情、心情、感情的故事。特别是叙事医学的兴起,疾病背后的故事逐步成为疾病诊治和康复的研究热点。本书包括情绪与情绪管理的理论探讨和情绪管理临床案例两大部分。本书把不良情绪作为破解疾病诊断和治理难题的研究方向,对诊断病因、治疗线索、用药选择、康复养生等疾病治理各个环节如何实施情绪管理的路径和方法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
单位开展组织健康讲座,讲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春勇,讲授的临床医疗案例特有意思,于是课后专门找了他的著作《情绪管理与健康》,放在枕边,闲暇时当作故事来读。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医学著作,而且是国内首部中医叙事医学专著,之所以像科普读物一样,让非专业的我也能读得进去,重点就是“叙事”两个字,这为以技术为主导的医学增加了温度。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体的健康与否更容易被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指标所定义,个体情绪和主观感受往往被忽略。病人受着病痛的折磨,好不容易挂到号,一肚子话要向医生倾诉,一肚子疑问想从医生这里得到答案,医生却只程序化地问一句“哪儿不舒服”,不等病人说完就冷漠地打断,然后面无表情地开单子,做检查,过程中少共情、少问询、少抚慰,病人自然更加郁闷,久之自然会造成医患矛盾。
在王春勇眼中,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病人的慢性病其实都是表象,背后都有情绪的致因,医生不能眼中只有“病”,没有“人”,把人当成“标本”,仅热衷于通过精密仪器来获取疾病的生理病理证据,热衷于采集、分析患者的生物学数据,热衷于细胞、基因的研究,热衷于用药物消除病的表象,或用手术切除物理病灶,而是要重视患者的痛苦以及痛苦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找到病因,精准疏导。
按老祖宗的说法,所有的疾病都源自某种心结,不同的心结导致不同的疾病。解不开心结,治病就是治标不治本。世界卫生组织统计,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尤其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慢性胃肠道疾病等,情绪是致病重要因素。
王春勇就分享了很多这样的医案故事,如某患者患慢性胃炎两年多,连续两周症状加重前来就医,经了解患者是源于其母亲长期对奶奶、父亲不满,隐忍不发,患者心疼母亲,再加上工作不顺,郁怨损伤了脾胃;如某患者患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就医,经了解老人与女儿女婿共同居住,因小两口闹矛盾甚至提出离婚,心里暗自上火,白天与老伴吵了几句,晚上小两口又发生争执,内心不安而发病;又如一患者乏力、呕吐多年,经了解是与86岁的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健忘多疑,找不到东西总怀疑是患者偷的,找到了又说是患者送回来了,怎么解释也不听,患者还辩不过老人,为此纠结、抑郁造成气逆呕吐。
这样的故事,书中共收录了176个,都是王春勇20余年临床专业实践中撰写的一线医案,每个病例都有详实的过程记录,有相应的疾病背景分析、情绪解读、经典回顾,还有贴心的医生建议,尤其那些建议,能说到人心里去。例如第三个病例,医生就开导患者,你多年精心伺候老人,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女儿,老人多疑是病,你知道是病,就不要认真计较,老人有过是给儿女送福,欣然受之,有一天老人故去了你也不留遗憾,这样想着,就不再生气了,最后患者笑着离开了。
看这些医案丝毫不费力,医患间的对话朴实自然,就像与熟悉的亲友聊天一样,一切“以你的感受为主”,共情、探寻、回应、引导,真诚、温暖、亲切、治愈,别说当事的病人,就是看书的人也感觉很舒适,觉得这一通“话聊”下来,比“化疗”更管用,治病先治心,药还没用病就消了大半。
从王春勇的这本书,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以人为本”“接地气”“如沐春风”,他的问诊有情感、有温度,把每个病人都当作活生生的人,面对由复杂因素导致的疾病,不仅仅靠技术治疗,还辅以“人文”和“叙事”的处方,关注病人感受,倾听病人倾诉,找到病人心结,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病人理顺各种关系,引导病人自我调节,配合治疗,从而更快地康复。
焦虑、浮躁,都易让人抑郁。家庭矛盾、职场不顺、恋爱受挫,甚至被老师训了一句,被好朋友误解,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遇到不开心。养生不是要去荒僻的深山老林,与世隔绝,而是要深入热气腾腾的生活,正视小矛盾,把这些都变成快乐的正向回馈,这是一门每个人都该做的功课。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健康中国人人有责。每个人都需要这本书,医生看它,可以仁者仁心仁术,让诊疗更完善、更有效果。病人看它,可以对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调整。健康的人看它,可以了解不良情绪的危害,预防自己生病,也不让自己成为家人的“病因”,还可以找到解开心锁的钥匙,帮助亲友走出痛苦和纠结,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