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悠然见古寺
黄瑾瑶
  一缕斜阳静静地洒射在高大的屋宇,清晰地勾勒出飞檐翘角的剪影,金色的余晖在脊兽上氤氲出祥和的禅意,夕阳下的七塔禅寺竟是如此的清宁典雅。
  这座千年古刹离家仅有两站之遥,我却从未踏足入内,我总觉得遥遥相望就是最美的圆满。今日遇见,似乎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在呼唤着我进去拜谒,同行的女儿说道:“七塔寺现今是新晋的小众网红点呢,许多小姐姐都会来打卡,沐手池和银杏树都比较出片。”一念顿起,抬脚便进了山门。
  侧门而入,也许是日暮黄昏,眼前一如想象中清冷与幽静,触目便是遍挂鲜红许愿牌的沐手池,一抹冬阳透光而过灿若红霞,倒影在水中红晕一片,和着许愿牌中漏下的光斑,在水面摇曳不停。女儿拿起竹制的长柄水瓢净手,看着潺潺流水从她的掌心缓缓溢出,我在心中默念,净手亦是净心,愿佛寺的甘露能洗却所有的身心疾病,涤荡所有的烦恼习气。暖风轻拂,许愿牌发出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仿佛洞穿了世人的祈愿。
  七塔禅寺是目前宁波市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之一,寺院始建于公元858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七塔寺几经毁建,几度易名,在历史的风烟中唯余慈悲和智慧洒向平等众生。据寺志载:寺初名“东津禅寺”,唐时曾称“栖心寺”,康熙年间寺前建起7座青石佛塔,代表禅宗起源,正式定名七塔禅寺,并沿用至今。
  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珈蓝七堂建制,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七开间规模大多建于清末,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建筑美学,古风盎然。据说寺内还有一家栖心图书馆,于熙攘之处觅得栖居之地,于喧闹之处取得身心平静。今日已晚,门已上锁,未能体验,他日早来,一睹尊荣,参悟佛学。
  七塔禅寺与上海的静安寺同谓“大隐隐于市”,周边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寺内却是一派寂静自在,散发着古老禅意的文化气息。一门之隔,寺外一派繁华都市,寺内晨钟暮鼓。一道寺门经纬分明,入门即是佛门净地,出门便是俗世红尘。在梵音悠扬、诵经声声中红尘的喧嚣戛然而止,一切都趋于平和淡然。芸芸众生,不过尔尔,熙熙攘攘,皆为过往,纷扰与嘈杂终归沧海。徜徉在寺内,静默的时光带着前世的清寂,一眼千年的平静,纷纷的情欲在空灵的梵音中,安然放下了执念。人在尘世间沉浮,需要拥有一颗纯净并懂得感恩的心,于是合掌祈福,在醇厚柔润的冬阳中。
  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经过天王殿便来到了圆通宝殿,耀眼的一树金黄扑入眼帘,“门前银杏如相待,才到秋来黄又黄”,大殿前的银杏流光溢彩,宛若虔诚的卫士静守着香火佛灯,馥郁的飞黄诠释着澄明顿悟,一名僧人恰巧从树下经过,落叶翩然飞舞如蝶,落在素洁的僧衣上,彷如充满禅意的布光。今年天暖,初冬还能邂逅美丽的银杏叶,我心存欢喜。迈步入内,大殿内供奉着四十八臂观音菩萨,殊妙庄严。其上高悬“济世慈航”的匾额,原来七塔禅寺还是观音道场,孤陋寡闻的我只知南海普陀是其道场,殊不知明洪武二十年为抗御倭寇侵扰,从普陀山迎来了观音菩萨圣像供奉于栖心寺,因而七塔禅寺人称“小普陀”。
  暮色降临,悬挂在屋檐下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们在僧人的引导下出了寺门。只见山门前一字排开的7座佛塔,塔顶塔基都缀上了岁月的青苔,在夕阳中泛出沉淀了千百年后的光泽,他们是婆佛田比尸、尸弃佛、田比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喻过去七佛,佛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曾是现在,现在曾是未来,现在成为过去,未来亦是现在,这就是生命的秩序,在他们面前,我们与岁月只是一片风景。
  走出这座栖心的庙宇,我步履轻盈,愿自己自此身如琉璃,内外明澈;不污不垢,淡看浮华。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