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游岳麓书院
夏晓红
  哪有喜欢文字的人会不喜欢书院呢,单就书院里的气息,就带着种让人沉静和愉悦的力量。2020年、2021年,我曾两次到访岳麓书院。第一次是出差路过,行色匆匆中走马观花,总觉得意犹未尽。第二次是工作原因在长沙小住,抽出个周末,在书院消磨了整整一个午后。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坐落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公元976年创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成立以来历经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但始终弦歌不绝、学脉延绵,目前是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绝对的“千年学府”。
  那日因为没有其他紧张的行程,也不必迁就同游者的喜好,就自己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书院内走走、停停、坐坐,尽兴地沉浸、徜徉,或者是抽离、遐想,别有一番惬意。
  书院内外是两个世界。并不高的院墙和门槛,将尘俗与喧嚣隔离在外。阳光温暖,微风轻拂,树林掩映,偶尔几声鸟鸣,越发凸显了书院的静谧。游人不多,且安静,私下里觉得,喜欢书院的人应该都是不喜喧哗的吧。
  没请导游,但可以“蹭”导游,凑过去听听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导游的讲解细语轻声,但又有趣又流利,感觉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都有感情。听游客说很多导游是湖南大学的在校学生,那就怪不得看到他们眉目清雅、眼里有光了。
  导游说,岳麓书院之所以繁荣,一是重实践,倡导实事求是,且不偏一说,主张自由讨论、平等交流、融汇众家之长,学术精神和学术气氛浓厚。这个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就学者“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舆止冠冕塞途”,可见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之大了。
  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既能坚持学术,又能积极寻求“官方”认可。你看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与岳麓书院有关:宋真宗曾召见山长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明世宗曾御赐“敬一箴”;清康熙和乾隆帝分别御赐了“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有历代皇帝的认可和加持,书院想不出名都难。
  跟着第一个导游带着的一家三口,首先到的地方是赫曦台,“赫”是红色,“曦”是朝阳,赫曦就是红色的朝阳。据说当时张栻和朱熹经常相约一起登岳麓山顶观日出,后来这里取名为“赫曦台”。
  赫曦台南北两壁上,分别有两个1米多高的大字,一个是“寿”,一个是“福”。据说还是两个人写的呢。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有一身穿道袍、脚着麻鞋、其貌不扬的道士来到书院。因赴宴的或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道士被席间人轻慢,一气之下用扫帚蘸着黄泥水,在南墙壁上写了个“寿”字,之后将扫帚一丢,扬长而去。罗典看到,惊为仙迹,再去寻找,已寻不到道士踪影,为弥补过失,就在北墙补书了个“福”字,与“寿”字辉映。这两个字,“寿”字如龙蛇缠绕,暗指“藏龙”,“福”字如猛虎下山,寓意“卧虎”,经过两百多年沉淀,融入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和文化。
  书院主体是中轴对称的,纵深多进,导游说这正如我国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儒家文化,想想还真是。书院大门两旁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上联是出自《左传》的“惟楚有才”,下联是出自《论语》的“于斯为盛”,讲来也是个文人妙对的小故事。正如其所寓意,书院也英才辈出,并有大批名家名士与书院有交集:张栻朱熹之外,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交流,明清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
  讲堂,相当于学校的教室,是书院的教学重地,也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外有“实事求是”匾,相当于书院的校训,1917至1918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有很大影响,后来发展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讲堂内两侧墙壁上嵌有“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室内独字碑刻,“忠、孝、廉、节”是朱熹手迹,“整、齐、严、肃”出自清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这些字里有价值观,也有教学要求,古今通用。
  离开导游,每到一处,驻足品赏对联,也是极好的安排。书院里很多对联,越品越有味道。“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来历相近,上联出自《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人君子。”其他,“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尽显自豪和霸气,“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无限豪迈。我还用记事本抄下了最长的一副长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读来深以为是:是非由自我审查,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不可强求。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之度外。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正可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积极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漫步书院,感受渗透进厚重人文气息的每个院落、每块砖瓦、每方牌匾碑刻、每棵古树,品味千年时光的打磨,或轻抚门廊,遥想若干年前,这里曾聚集那么多文人墨客讲学辩论,又把理学传播到所到之处,再想到当今湖南大学的莘莘学子有幸守着这脉脉书香,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至今。”岳麓书院,看到书院两个字,我会首先想到你;看到湖南两个字,我会首先想到你。想念你流淌的才思、美好的传说,想念你自由的气场、理想的光芒,有缘我会再去看你。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2010 国能宁夏煤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