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下班,我都会走过县城那条老街。寂寥的街巷、斑驳的路面、老态的院落,昭示着昔日的繁华熙攘已消失在岁月深处,不复再来;而初升的太阳、璀璨的星月、荣枯的老槐树,分明又在真切送来一个个崭新的小城故事,永不谢幕。
特别是在年初,再次漫步老街,更是感慨万千。有这样一句话:“往事化作云烟,时过就得翻篇。如果总是纠结,人生哪有晴天。”是呀!去的终将逝去,时过翻篇;来的终将到来,唯有向前。即便前路总是坎坷伴坦途,风雨伴彩虹。
去年年初,我的工作岗位被调整,虽继续兼管文联业务,可陌生且并不热爱的新工作、两头兼顾劳心费神的新常态,一时令我失去了方向。数月以来,领导理解包容,朋友宽慰开解,心理医生辅导,药物辅助调理,特别是妻子的陪伴关怀,让我一点点平复内心,逐步将工作理顺,步入正轨,一切向好。
细细思忖,还是自己过于较真要强,不敢面对挑战,缺乏应变能力,才将自己陷于困局。“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也慢慢学会放宽心态,以初心、平常心坦然积极对待遭逢的种种,这何尝不是这一痛苦经历所收获的人生领悟呢!当这一页翻篇,我大可对曾经的自己“呵呵”一笑,不记过往;对当下及未来的自己粲然一笑,微笑向前!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去年,我荣幸地迎来两个“十一年”,又迈入两个“新的一年”。
一个是,家乡阜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十一年”。犹记得,2012年年底,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阜平发出后,阜平及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一场永载史册的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波澜壮阔的十一年,我有幸亲身经历。从事政府办工作,参与政策制定、成效督导;从事文联工作,参与驻村扶贫、文艺记录;作为普通市民,感受山乡巨变、生活向好。如今,我与我的父老乡亲们可以骄傲地说:“老区人民已经脱贫致富,建成小康,过上了好日子。正勠力同心,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阔步向前!”
一个是,我主编的乡土刊物《枣花》复刊“第十一年”。我与我的编辑们、文友们,一起呵护《枣花》从闪亮登场到精彩呈现,从翩翩少年到健壮青年,从枣花吐蕊到馨香远播。
每一年,都会有朋友走散,有新识同行,有故人逝去。这一年,我感触更为深刻。
几位曾交往甚密的朋友,因工作调整,或意见不同,或久不走动,没有缘由地走散了;若非刻意相见,或将很难再见,甚至永不再见。也罢,人生就像疾驰的列车,有人上来,有人下去;散场虽是很多情谊的终极走向,但新识亦是生活随心而遇的一场欢喜。与一位曾在阜平支教且有一面之缘的兄弟,邂逅于一次偶然的聚会,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与一位退伍后从事金融工作的老兵,相识于一次我策划的劳模报告会,也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与一位记者,结缘于一次家乡文脉传承的专题采访,渐成了志同道合的兄弟……朋友来了去,去了来。来的,善待;去的,便去。来去之间,惟留美好。那些因误会或道不同的朋友,一别两宽,甚好。那些相伴当下的故交与新识,便可时常相约一聚或“找点麻烦”,让友谊不被时间冲淡,反在一些无用的消遣中加温几许。
春天,曾用相机倾情记录家乡山川风物、百岁老人、百姓生活几十年的摄影师,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我整理发布了上百张他留下的经典照片,以此缅怀。夏天,师范同窗三年的一位老同学因病早逝,同学们在群里留言怀念,相互鼓励。秋天,一位时常烙馅饼给我们吃的旧邻大娘走了,这位一生辛酸自己却温暖热情待人的老人,让我心生感喟。冬天,曾采访过的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93岁老英雄走了,我送去一本刊载他传奇故事的图书,鞠躬送别。行至中年的我,更加清楚地知道生命的脆弱与易逝;而我能做的,只有珍爱生命,珍惜当下,坚强向前。
年岁愈涨,愈看不得感动或痛心的事。遇到或听闻,心里会“咯噔”一下,停下手头的一切,默默思忖自己该怎样做,怎样活。身边有支蓝天救援队,去过洪水灾区,去过深山密林,去过城市街巷,用义无反顾的英勇逆行,施救于太多困在危难中的人,温暖着这座小城。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的英雄,为了救助他人而捐献器官的天使,更让我感佩不已。我也越来越愿见贤思齐,时时传递正能量,让正义与温良的阳光普照更多阴暗的角落。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过往不恋。”站在辞旧迎新的节点,深呼吸,放空心,跟往事道别,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扬起向前的风帆。这不,我再走过老街,见朋友将老槐树下一间老房装修成了翰墨飘香的“雅心舍”。我与她商定,元旦春节期间,邀约文友在舍下煮茶闲聚,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一起翻篇旧年,一起新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