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于岁月沉淀中悟人生真谛
◎孙英迪
2025年11月26日
字数:1798
版次:04
  书桌左上角的《悟透是岁月,走过才是人生》,封面是浅棕色的布纹质感,印着几行烫金小字:“那些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最终都成了岁月的答案。”2025年初春,我在书店的角落偶然发现它。本想找本轻松的小说消遣,却被这书名里的“悟透”与“走过”绊住脚步。这本书,恰似一坛陈年佳酿,以史铁生、茅盾、朱光潜、梁思成等文学大家的散文为料,在书页间封存着岁月的醇厚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宏大的理论说教,只是将名家们对岁月流转、生命过往的真切感悟娓娓道来,却为身处喧嚣时代的我们,搭建了一座审视人生、领悟真谛的桥梁。
  书中茅盾笔下的《香市》是童年里锣鼓喧天的热闹,是母亲牵着他的手买麦芽糖的甜,可多年后再回去,香市没了往日的盛景,只余下断壁残垣的冷清。他写道:“变迁中的故乡,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时光,也照见了人心。”仿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这样一面“镜子”。小时候每到暑假,我都会去外婆家待上一个月,老院子里有棵几十年的桂花树,一到秋天,满院都是甜香,外婆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给我剥橘子,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后来我上了大学,外婆家拆迁,老院子变成了高楼,桂花树也不知移去了哪里。去年春节,我和母亲路过那片高楼,母亲指着其中一扇窗说:“以前你外婆家的厨房,就在这个位置。”岁月变迁,这些承载着过往的场景,随着岁月流转或许会改变模样,却始终映照出我们从懵懂到成熟的足迹。我们总在为未来奔波,却很少停下脚步梳理过往,仿佛只要跑得够快,就能躲开岁月的审视。岁月这面镜子,从不会欺骗我们,它会如实映照出我们的付出与收获、遗憾与成长,让我们在沉淀中看清人生的方向,避免在匆忙中迷失自我。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节选里,记录了他在地坛日复一日的徘徊:从最初因残疾而愤怒迷茫,到后来在草木枯荣、四季更迭中读懂生命的韧性。地坛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是他与命运对话的见证,也是他成长的注脚。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童年时第一次独自上学的忐忑、少年时为梦想奋斗的执着、青年时面对挫折的彷徨,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串联起了我们从懵懂到成熟的轨迹。岁月从不会轻易给出答案,却会将“走过”的经历化作养分,让我们在回望时突然懂得: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早已成了垫脚石;那些曾耿耿于怀的遗憾,早已成了成长的勋章。
  朱光潜在《谈人生与我》中写道:“人生好比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朱先生还说:“忙是为了生活,可生活不是为了忙。”这句话像个小锤子,轻轻敲醒了我。我一直以为“拼命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却把“生活”本身弄丢了。这段话让我愣了很久,从那以后,我慢慢放缓脚步,感受慢生活。以前经过湖边我总步履匆匆,从没注意过湖边的柳树已经抽了新芽。这次我找了张长椅坐下,翻开《谈人生与我》,阳光落在书页上,风把柳丝吹到肩头。偶尔有散步的老人路过,笑着打招呼;有小孩追着蝴蝶跑,笑声脆生生的。我忽然发现,原来享受时光是这么舒服,只用感受风的温度、阳光的暖,还有文字里的平静。
  书中梁思成的人生片段,是对“走过”与“悟透”的生动诠释。这位建筑学家的一生,在战火与变迁中辗转,却始终以赤子之心守护华夏建筑文明。梁思成的“走过”,是布满荆棘的征途。抗战时期,他与林徽因携团队徒步万里,在断壁残垣中测绘古建筑。炮火纷飞里,他们用图纸定格应县木塔的飞檐、晋祠圣母殿的斗拱,哪怕物资匮乏、疾病缠身,也未曾停下脚步。而他的“悟透”,则在岁月洗礼后愈发清晰。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多次疾呼保留北京古城墙与四合院。虽诸多建议未被采纳,他却未陷入怨怼,而是转向整理测绘资料、撰写学术著作。晚年的他,将半生心血凝结为《中国建筑史》,以理性与豁达接纳人生的遗憾。我们或许无法避免征途的坎坷,却能像他这般,以行动丈量理想,以通透接纳过往。当岁月洗尽浮华,那些曾走过的路、坚守的信念,终将沉淀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让我们在回望时,读懂人生的真正意义。
  合上书页,指尖仍留存着书页的温度,书中名家们的文字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悟透是岁月,走过才是人生》没有给我们现成的人生答案,却教会了我们寻找答案的方法,那就是用心“走过”每一段岁月,认真积累每一份经历,在沉淀中“悟透”人生的真谛。岁月没有白过的时光,每一段都珍贵,唯有带着这份感悟,从容地走过岁月,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力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