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一路行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1429
版次:04
说起与《神华能源报》的渊源,要追溯到18年前。
那时,我还是基层单位一个车间的青岗长。一次,单位团委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们用一种尺把高的白色护栏将厂区的绿地围起来,避免有人抄近道踩踏。活动结束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写了篇《小小护栏扮靓厂区》的小稿子,既展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又宣传企业的绿化成果,连同一张活动图片投给了《神华能源报》。没想到很快见报,题目未变,但文字精炼了许多。这对于一名基层通讯员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自此,虽然自己只是三级单位一个车间里的普通职工,却也开始努力挖掘素材,撰写稿件。
半路出家的我,对企业新闻宣传完全是个门外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没有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全靠一腔热爱去摸索、脚踏实地地去勤学苦练。
2010年,我调到五虎山矿业公司党工部工作,担任企业报《虎山人》的编辑,在承担一部分党务工作的同时,专职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研究《神华能源报》的版面,琢磨报纸需要什么内容和形式的稿件,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地投稿。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诗歌、散文、艺术摄影等均有涉猎,虽然水平有限,但在编辑老师精心修改下,大多陆续见报。
随着向《神华能源报》投稿的不断增多,与报社编辑记者老师们的联络也逐渐多了起来。那时,大家都使用QQ进行交流。新闻稿件哪里存在不足、新闻点如何抓、逻辑上有哪些硬伤、题目要如何点睛,图片要如何突出主题、怎样选择拍摄角度、构图如何布局合理……在与编辑老师一次次的互动交流中,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帮助引导和鼓励鞭策下,我的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文字功底也越来越扎实,新闻摄影也逐步掌握了些门道,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周围有哪些新闻线索、要搜集哪些写作素材,一有时间就深入井下采访鲜活的新闻故事、拍摄生动的生产一线
场景。
为了自己在家写稿的时候不影响家人休息,我买了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吃完晚饭,我在餐桌这头写稿,女儿在另一头写作业,她遇到学习问题时,我还可以辅导一下作业,中间还和她聊一些学校的趣事。等女儿写完作业休息了,我再继续工作到深夜。如今,女儿已经读了研究生,我的工作习惯却一直保持。
就像写新闻稿常用的那句话,付出总会有回报。作为一名三级单位的通讯员,那些年,每年都会在《神华能源报》发表稿件100多篇,最多时,在同一期报纸的不同版面,会刊登我不同类型的3篇稿件。不仅如此,我还将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心得体会和通讯员写作投稿的注意事项写成稿件发表到《神华能源报》的“编通往来”版面,编辑老师夸奖说,对其他通讯员很有借鉴意义。
在我家的书柜里,至今还珍藏着靳京老师早年间寄给我的新年贺卡,简单几句手写祝福语的背后是老师的一颗拳拳之心和一片爱才之意。
其实,这些年与编辑老师们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稿件和新闻宣传。偶有工作不是太繁忙的时候,我们也会聊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说说生活感受、聊聊家庭琐事,互相嘱咐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方心情不好时,说几句宽慰的话;对方有高兴的事,及时送上祝福。虽然大多从未谋面,却俨然是无话不谈的老友。尤其是新冠疫情和地震频发的那些特殊时刻,互相间几句真心的问候,都是温情的表达,让人暖在心头。
风雨六十载,作为一名陪伴《神华能源报》走过18年的资深通讯员,打心底里感到与有荣焉!我的人生岁月里,有《神华能源报》带来的充实与荣光;在《神华能源报》的墨香余韵里,有我的付出与坚守。往后余生,愿我们依旧亦师亦友一路前行!(作者单位:乌海能源)
那时,我还是基层单位一个车间的青岗长。一次,单位团委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们用一种尺把高的白色护栏将厂区的绿地围起来,避免有人抄近道踩踏。活动结束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写了篇《小小护栏扮靓厂区》的小稿子,既展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又宣传企业的绿化成果,连同一张活动图片投给了《神华能源报》。没想到很快见报,题目未变,但文字精炼了许多。这对于一名基层通讯员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自此,虽然自己只是三级单位一个车间里的普通职工,却也开始努力挖掘素材,撰写稿件。
半路出家的我,对企业新闻宣传完全是个门外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没有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全靠一腔热爱去摸索、脚踏实地地去勤学苦练。
2010年,我调到五虎山矿业公司党工部工作,担任企业报《虎山人》的编辑,在承担一部分党务工作的同时,专职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研究《神华能源报》的版面,琢磨报纸需要什么内容和形式的稿件,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地投稿。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诗歌、散文、艺术摄影等均有涉猎,虽然水平有限,但在编辑老师精心修改下,大多陆续见报。
随着向《神华能源报》投稿的不断增多,与报社编辑记者老师们的联络也逐渐多了起来。那时,大家都使用QQ进行交流。新闻稿件哪里存在不足、新闻点如何抓、逻辑上有哪些硬伤、题目要如何点睛,图片要如何突出主题、怎样选择拍摄角度、构图如何布局合理……在与编辑老师一次次的互动交流中,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帮助引导和鼓励鞭策下,我的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文字功底也越来越扎实,新闻摄影也逐步掌握了些门道,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周围有哪些新闻线索、要搜集哪些写作素材,一有时间就深入井下采访鲜活的新闻故事、拍摄生动的生产一线
场景。
为了自己在家写稿的时候不影响家人休息,我买了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吃完晚饭,我在餐桌这头写稿,女儿在另一头写作业,她遇到学习问题时,我还可以辅导一下作业,中间还和她聊一些学校的趣事。等女儿写完作业休息了,我再继续工作到深夜。如今,女儿已经读了研究生,我的工作习惯却一直保持。
就像写新闻稿常用的那句话,付出总会有回报。作为一名三级单位的通讯员,那些年,每年都会在《神华能源报》发表稿件100多篇,最多时,在同一期报纸的不同版面,会刊登我不同类型的3篇稿件。不仅如此,我还将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心得体会和通讯员写作投稿的注意事项写成稿件发表到《神华能源报》的“编通往来”版面,编辑老师夸奖说,对其他通讯员很有借鉴意义。
在我家的书柜里,至今还珍藏着靳京老师早年间寄给我的新年贺卡,简单几句手写祝福语的背后是老师的一颗拳拳之心和一片爱才之意。
其实,这些年与编辑老师们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稿件和新闻宣传。偶有工作不是太繁忙的时候,我们也会聊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说说生活感受、聊聊家庭琐事,互相嘱咐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方心情不好时,说几句宽慰的话;对方有高兴的事,及时送上祝福。虽然大多从未谋面,却俨然是无话不谈的老友。尤其是新冠疫情和地震频发的那些特殊时刻,互相间几句真心的问候,都是温情的表达,让人暖在心头。
风雨六十载,作为一名陪伴《神华能源报》走过18年的资深通讯员,打心底里感到与有荣焉!我的人生岁月里,有《神华能源报》带来的充实与荣光;在《神华能源报》的墨香余韵里,有我的付出与坚守。往后余生,愿我们依旧亦师亦友一路前行!(作者单位:乌海能源)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