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换骨”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2155
版次:03
本报通讯员 乌兰托娅
十月的陕北高原,秋意已染黄了道旁的树梢,晨曦刚漫过铁轨的缝隙,包神铁路神朔线府谷站区管内区间就已响起钢钎碰撞的脆响。作为能源保供与铁路主干线的咽喉要道,这段铺设于2002年的轨枕,经年累月承受着重载列车不间断的往复碾压,压溃的承轨槽急需进行更换。隐患如芒在背,一场针对新府区间轨枕的集中“换骨”大战迫在眉睫。隐患在前,抢出施工“黄金窗”
府谷站区迅速响应,将施工窗口锁定在10月份每周三个“天窗点”。之所以称其为“黄金窗”,不仅因秋季天气稳定、昼长适宜,更因这段时间矿区运输任务相对平缓,可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能源运输的影响。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站区明确“机械主导,效率与安全并重”的核心战略——与以往人工肩扛手抬的模式不同,此次将大规模启用机械作业,试图通过模式变革突破效率瓶颈。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这段线路弯道多、坡度大,沿线桥梁涵洞密集,施工环境复杂局促;10500根轨枕的更换量,再加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机械,设备与人员磨合难度不小。”工务专业副主任张晓斌在施工预备会上直指关键。更棘手的是,“天窗点”时间有限,每分每秒都关乎成败,任何环节脱节都可能导致任务延误。
为确保“黄金窗”不被浪费,站区未雨绸缪,组织技术骨干、外委施工队负责人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组成“三方会诊”小组,对全流程模拟推演。从机械进场路径是否避开涵洞限界,到吊装角度如何匹配弯道曲线,再到轨枕临时堆放间距是否预留足够作业空间,逐一剖析出“机械臂旋转盲区”“轨枕吊装滑落风险”等8大危险源。针对这些风险,《机械换枕作业安全卡控措施》应运而生,将作业流程规范为“设备试吊—信号确认—精准摆放”三步法,每个步骤都明确责任人与检查标准。
站区党总支更划定“党员责任区”,管理干部下沉一线“分段包保、全程盯控”。从作业前清理杂物确保场地无侵限,到轨枕卸放时的位置校准,再到移除物料的规范堆放,每一环都筑牢防线。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是对施工效率的考验,更是对风险预判与防控能力的检验——抢出“黄金窗”,方能为后续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机械上阵,效率安全“双提升”
10月23日7时,K89公里600米处被引擎的低吼唤醒,21台小型换枕挖掘机列阵待命,机械臂上的抓具调试完毕,一场机械主导的换枕攻坚战正式打响。“‘天窗点’调度命令已下达,可以开始作业!”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机械轰鸣声骤然变得有力,操作手沉稳推动操纵杆,专用抓具稳稳夹住轨枕,提升、旋转、平移、下放,动作行云流水,崭新的轨枕精准落位。
效率的跃升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孤山川线路工区工长刘埃平望着这一幕感慨万千:“搁在以前,3名工人1个‘天窗点’4小时才换30根,现在1台机械4小时就能换120余根,效率提升4倍不止!”这背后,是机械与人工的精准配合:机械负责轨枕的起吊与安放,工人则专注于扣件紧固、位置微调等精细操作,两者无缝衔接,让有限的“天窗点”得到极致利用。
安全防控同样交出亮眼答卷。站区推行“分段包保、全程盯控”模式,管理人员不再是常规巡查,而是按责任区段“驻点防守”。在弯道、坡道等关键位置设质量控制点,对内燃扳手扭矩、钢轨落槽精度实时监督,数据记录精确到毫米。“安全质量双确认”机制更成硬约束:施工负责人与盯控干部共同签字验收,形成可追溯的责任闭环。信息化手段同步发力,实时视频监控覆盖全作业面,机械臂角度、轨枕落位偏差等数据同步传输至调度室,异常情况可秒级响应。
精细化管理贯穿始终。为避免工序冲突,站区提前规划机械行进路线与物料堆放区,新旧轨枕转运分区明确,工机具使用互不干扰。精调阶段,技术骨干依据精密测量数据,指导使用液压起拨道器进行毫米级微调,确保线路几何尺寸完全达标。这种“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模式,既发挥了机械的力量,又保留了人工的细腻,让效率与安全形成良性循。
变革背后,筑牢安全“长效堤”
这场机械换枕攻坚战,交出的不仅是效率提升4倍、安全风险下降98%的成绩单,更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施工经验,为铁路养修模式变革筑牢“长效堤”。
技术层面,站区积累了设备选型、人机协同的宝贵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机械在弯道、坡道的作业表现,筛选出最适配复杂地形的机型。安全室副主任徐明翻着厚厚的《机械作业参数手册》说,这本手册记录着21台机械的作业数据,已是站区的“宝贝资料”。
管理层面,“三方会诊”“党员责任区”等机制被固化。“三方会诊”不仅用于施工前推演,更延伸至日常维护:技术骨干、施工队、厂家定期碰头,解决机械磨合中的新问题。党员责任区则成为常态化防控阵地,管理干部下沉一线的制度被写入《站区管理细则》,确保风险防控不松懈。这种“会前有推演、过程有盯控、会后有总结”的闭环管理,让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更深远的是理念革新。从“拼体力”到“拼科技”,从“经验型”到“数据型”,府谷站区的养路模式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老工长刘埃平见证了三代养路变迁:“最早靠镐头铁锹,后来用小型机具,现在玩起了智能机械。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护好每一寸钢轨’的本分。”这种传承与变革的交织,让安全“长效堤”有了精神内核。
当新轨枕承载着重载列车平稳驶过,钢轨传来的沉稳震动,仿佛在诉说:这场变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那些沉淀的经验、固化的机制、革新的理念,将持续滋养着这条钢铁脉络,让它在陕北高原上更稳健地延伸,托举着能源通道的滚滚车流,行稳致远。
首页
上一期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