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心脏移植”零中断
——乌海能源骆驼山矿监测监控班技术团队啃下智慧搬迁“硬骨头”
2025年11月06日
字数:2494
版次:03

本报特约记者 王婧 通讯员 鲍海卿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为乌海能源骆驼山矿新调度楼的玻璃幕墙镀上暖金。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任杰站在12米宽的LED大屏前,目光扫过屏幕上跳动的井下人员定位数据。“10月19日8时17分,新机房试运行满137个小时,全矿32套核心系统‘零故障、’井下生产‘零中断’。”这场牵动全矿“神经中枢”的智慧搬迁,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场不能“断电”的“心脏移植”

  8月的一天下午,生产指挥中心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任杰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骆驼山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党委会纪要》,指尖在“新建调度楼及一体化管控平台”那行字上反复摩挲。“全公司唯一一个智能综合一体化管控平台要落地,机房搬迁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还得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他抬头看向对面的监测监控班班长吴垚,语气掷地有声。
  吴垚猛地挺直脊背,桌下的手却不自觉攥成了拳。他太清楚这场搬迁的分量——旧机房承载着全矿办公网、工业网、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瓦斯监测等32套核心系统,堪称矿井的“心脏”,一旦停摆,井下综采工作面、瓦斯抽采系统、辅助运输等所有生产环节都将陷入瘫痪。“就算24小时连轴转,也得啃下这块硬骨头。”吴垚的话瞬间点燃了生产指挥中心监测监控团队的士气。
  抱着设备清单回到办公室,吴垚迎面撞上了正在低头整理线缆标签的丁博。这个2023年入职的大学生,刚从一线调到监测岗时,连网络设备的IP地址都分不清楚,如今却成了班里的“活台账”。
  “班长,我把旧机房的设备按机柜列了清单,每根线缆的走向、接口类型都标得清清楚楚。”丁博举起记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笔记本,眼神格外专注。
  吴垚接过本子翻了两页,嘴角当即漾起笑意,点头夸赞道:“没白让你跟着师傅跑‘地沟’!”他指尖在笔记本上轻轻点了点,语气随即严肃起来:“接下来咱们要做‘表格化清单式登记’,每台设备、每根线缆、每个IP都不能错,表格还要进一步细化。”话音顿了顿,他抬手指向窗外正在施工的新调度楼,眼神郑重:“这可不是普通的搬家,是给矿井做‘心脏移植’,必须保证‘手术’全程‘血液’不中断。”

  地沟深处的“隐形”战场

  8月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地表温度直逼40℃,旧机房旁的线缆地沟里,湿度高达85%,又闷又潮。丁博和师傅梁宏旺戴着安全帽,猫着腰钻进仅容一人通过的地沟,手电筒的光束在布满灰尘的线缆间来回晃动。“地沟塌陷把好几根主干光缆压变形了。”梁宏旺说着,屏息凝神地用小铁锹一下下刨开塌陷处的泥土。
  丁博赶紧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拨开缠在一起的线缆,汗水顺着安全帽帽带往下滴,砸在满是油污的光缆上,瞬间晕开一小片深色印记。“师傅,这几根是瓦斯监测系统的光缆。”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促,“要是断了,井下瓦斯数据就传不回来了。”说着,他掏出记号笔在完好的光缆上仔细做标记,“咱们得先把塌陷处的泥土清干净,再用支架把光缆架起来,不仅不能用旧线,还得保证迁移时全程不断网。”
  四天三夜,丁博、梁宏旺和吴垚轮班守在地沟里。他们跪着刨泥土、趴着理线缆,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渴了就灌几口瓶装水。地沟里的蚊虫围着人转,胳膊上被叮得满是红点,可三人谁都没抱怨一句。
  “10月12日凌晨3时,我们终于把所有塌陷处的线缆都处理完了。”回忆起那段时光,丁博笑着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疤痕说,“你看,这印子是当时在地沟里被铁丝划的,现在看来,倒成了这场搬迁给我留下的专属纪念。”
  相比地沟里看得见的“显性”战场,通信系统迁移更像是一场藏在屏幕后的“隐形”较量。10月14日晚10时,旧机房的灯光依旧亮得刺眼,吴垚盯着调度电话系统的显示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300路电话今晚必须迁完,明天早上8时井下要开班前会,一个指令都不能漏接。”他对着耳机沉声说道。另一端,是正在新机房调试设备的丁博,他面前摊着300个写有电话号码的标签,每核对完一个,就往对应的接口上贴一个。
  “班长,2000号、8000号调度电话通了!”
  “2015号正常!”
  ……
  耳机里不断传来确认的声音,吴垚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早已提前搭建了临时中继通道,建立了双备份机制。迁移完成后,他们又守在设备前做了72小时连续监测。“10月16日早上7时58分,当井下第一个调度指令从新机房传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瞬间消失了。”丁博笑着说。

  从“凌乱机柜”到“智能中枢”

  距离计划搬迁只剩3天,新调度楼的机房里却传出争论声。“旧机柜的设备要是还按原来的顺序摆,以后运维太不方便了。”丁博站在空荡荡的机柜前,手里举着一张画满箭头的图纸语气笃定,“我按系统功能重新排了布局,综采系统服务器放1号机柜,瓦斯监测放2号,以后查故障一目了然。”
  梁宏旺皱着眉直摇头:“可这样一来就得重新理所有线缆,时间根本来不及。”两人各执一词,声音都高了几分。任杰闻声走了过来,他拿起图纸仔细端详了5分钟,突然“啪”地拍了下桌子:“咱们建的是智能化平台,机房布局首先得标准化,就按小丁的方案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机房里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时而踩着梯子调整机柜,时而蹲在地上整理线缆,连吃饭时都捧着平板电脑盯着设备布局3D图琢磨。“红色是电源线、蓝色是数据线,这样以后检修一眼就能找到问题。”
  10月19日清晨,阳光斜斜洒进新机房,丁博终于直起了酸痛的腰。眼前13台服务器在机柜里排得整整齐齐,红色、蓝色的线缆像两条规整的轨道,从机柜顶部一路延伸到地面线槽,每一根都贴着清晰的标签。“我们不光按功能分了区,还做了冗余设计,以后加新系统根本不用重新布线。”
  14时整,新调度楼的LED大屏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任杰按下系统切换按钮,屏幕画面瞬间从旧机房监控界面跳转到新机房的一体化管控平台,井下总人数、带班矿领导、主要设备状态、安全监测数据……所有信息在屏幕上实时跳动,像一颗鲜活的心脏正有力地搏动。
  “瓦斯监测系统数据正常。”
  “人员定位系统信号稳定。”
  “综采工作面控制指令传输正常。”
  ……
  对讲机里接连传来各个岗位的汇报声,参与搬迁的每个人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场智慧搬迁的故事,不仅是骆驼山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无数煤矿技术人员用专业与担当写下的“初心答卷”。监测监控班成员以“看不见”的日夜付出,守护着“看得见”的安全与高效,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神华能源报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神华能源报社  
社址:银川市北京中路168号   邮编:750011  宁ICP备17001739号-1